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風雨泛太湖宿松陵長橋   王叔承

群飛鷗鷺逐鵁鶄,予亦揚帆赴杳冥。灑鬢湖風寒氣 白,打船春雨浪花青。水邊萬樹來江縣,雲裏雙峰出 洞庭。七十二橋燈火亂,野煙沽酒宿漁汀。

虎山橋問渡入五湖     王逢年

野水平蕪霸蹟消,蒼茫萬頃亂飛濤。參差《三弄》醉遠 客,七十二峰迎畫橈。細雨鳩鳴元墓樹,夕陽僧過虎 山橋。武陵源口秦人路,莫向浮雲問市朝。

太湖           王彥泓

煙巒數髻鏡中孤,邊畔檣帆一點無。錯道曲終人不 見,包山湖達洞庭湖。

絕粒憶太湖作       張秉純

太湖渺渺萬山重,清夜書聲接曉鐘。事到散場人去 後,青山依舊白雲封。

太湖部選句

唐包融《登翅頭山》詩:「青為洞庭山,白是太湖水。蒼茫 遠郊樹,倏忽不相似。」

李咸用《石版歌》「明月夜來迴短影,何如照冷太湖濱。」

太湖部紀事

《左傳·哀公十七年》:「越伐吳,吳子禦之笠澤。」

《先賢傳》:越王句踐滅吳,謂范蠡曰:「吾將與子分國而 有之。」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乘扁舟浮於五湖,終身 不返。

《蘇州府志》:「周術字元道,泰伯之後。漢高帝時,與東園 公、綺里季、夏黃公俱出定太子,稱為四皓,一號霸上 先生,又曰甪里先生。今太湖洞庭山西南有甪里村, 是其所居。」

《西京雜記》:「顧翱,會稽人。自少失父,事母至孝。母好食 雕胡飯,翱常帥子女躬自採擷,還家導水鑿川,自種 供養,每有贏儲。其家亦近太湖,湖中後自生雕胡,無 復餘草,即蟲鳥亦不敢至焉。翱遂得以為養。郡縣表 其閭舍。」

《宋書五行志》:「文帝元嘉七年十一月,太湖水溢,衝民 田廬。」

《杭州府志》:「梁大通二年春,役吳郡吳興民丁,漕大瀆, 導太湖水入浙江。」

《錫山景物略》:吳、許二長官,蕭梁時令晉陵、無錫兩邑。 邑濱太湖,湖水泛溢,二公修築隄防,不遺餘力。巡視 間,洪水驟至,二公仰天呼曰:「寧亡邑宰,無亡吾民。」皆 赴水死焉。

《蘇州府志》:「唐穆宗長慶二年,大雨,太湖水溢。」

《唐書五行志》:「長慶四年夏,蘇、湖二州大雨水,太湖決 溢。」

《蘇州府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太湖溢。」

《宋史張綸傳》:「綸字公信,除江淮制置發運副使,疏五 渠,導太湖入於海,開長蘆西河,以避覆舟之患。」 《范仲淹傳》:「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知睦州。歲 餘,徙蘇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湖,導太湖 注之海,募人興作,未就,尋徙明州。轉運使奏留仲淹, 以畢其役。」

《葉清臣傳》:「清臣字道卿,蘇州長洲人。為兩浙轉運副 使。時太湖有民田,豪右據上游,水不得泄,而民不敢 訴。嘗建請疏盤龍匯滬瀆港入于海,民賴其利。」 《續文獻通考》:「慶曆初,李禹卿通判蘇州,堤太湖八十 里為渠漕運,蓄水溉田千餘頃。」

《武進縣志》:「嘉祐六年,知常州陳襄以太湖積水橫遏 運河,不得入江,為民患,立法浚運河,其患遂息。」 《蘇州府志》:「神宗熙寧八年夏,大旱,太湖涸,水退數十 里,湖心見有古丘墓街陌井竈。」 《湖州府志》:「元豐五年,久雨,太湖水溢,長興被災。」 《宋史蘇軾傳》:「軾字子瞻,眉山人,拜龍圖閣學士,知杭 州,言三吳之水瀦為太湖,太湖之水溢為松江以入 海。海日兩潮,潮濁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路,而江 水清駛,隨輒滌去。海口常通,則吳中少水患。昔蘇州 以東,公私船皆以篙行,無陸挽者。自慶曆以來,松江 大築挽路,建長橋以扼塞江路。故今三吳多水,欲鑿 挽路為十橋,以迅江勢,亦不果用,人皆以為恨。」 《蘇州府志》:元祐六年「閏八月,知杭州林希言,太湖積 水,為蘇大患,委監司相度開決,庶使民田可耕,流移 復業。」遂詔左朝奉郎邵光與本路監司同導決之。 《宋史鄭驤傳》:「驤字潛翁,信州玉山人。登元符三年進 士第,知溧陽縣。時議自建康鑿漕渠,導太湖以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