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9 (1700-1725).djvu/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樓西南建角樓

皇清康熙八年,知府商永傑、土同知高喬映重修,因

蜻蛉河為池。按《姚州志》:府城周五里三分,高三丈五尺,闊一丈餘。先是唐御史李知古築土城於東北。明指揮戴都病其難守,易而小之。廣二里三分,高二丈,開三門,各建有樓,蓋姚安千戶所城也。後置府置州。遭自久之亂,州官及土官死之。且郡介會川,武定交震,鄰時警。明嘉靖八年,知府王鼎加以磚石,增高三尺許。給事中昆明傅良弼《記略》:「嘉靖三十九年,知府楊日贊重修,設四關門,周遭繚以土垣。然所內州外,既乖容民畜眾之義,而城自署治外,居民僅百餘家。往時鳳克煽亂,城內外居者竄匿山谷,官攜印僦所署以居,蓋岌岌矣。諸院道往往建議開拓城隍,俾民藉官以安,官因民以守。而建造無人」 ,竟成道旁之築。萬曆四十七年,分守涇陽李忠臣懲往慮來,力肩其任,上其議於巡按嶺南潘濬,亟允其請,檄署府事李敬可,以知州楊之彬董其役。府州慷慨擔當,區畫周詳,甫半歲而事竣。計東西南廣袤五里三分,高三丈五尺。東北舊城增高三尺,正西增設一門,西、北二門外有月城、樓閣、墩臺、鋪舍、水洞,較舊制大拓而三之。城外有壕,深五尺,闊丈許,引蜻蛉水東西交會入城壕中,復西北而下大姚而達金沙。城高池深,庶幾西南巨鎮矣。巡按潘題其門東曰「迎曦」 ,南曰「時阜」 ,西曰「寶成」 ,北曰「懷遠。」 扁其樓東曰「金碧呈祥」 ,南曰「南雲布靄」 ,西曰「蒼雪凝輝」 ,北曰「北極連霄。」 其經始歲月,工費之詳,載在《碑記》。其後孔云德再修之,而府丞高守藩勷其事,至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林本元、《土》同知高喬映修葺城。

樓之圮者

外州縣

大姚縣城池 明洪武二十八年築土城。永樂元年,千戶洪鈞、施宥甃以磚石,後圯。萬曆四十五年,知縣謝于教修,仍於南門外築土月城,周三里三分,無池。按《縣志》,「大姚初為大姚中屯所,縣治在興來地,原名興來縣」 ,即今興來,是其舊址也。洪武二十八年,始移縣大姚,改名大姚縣,僅築土城。永樂元年,千戶洪鈞、施宥,「始砌磚石,高一丈三尺,周圍六百三十五丈,徑過一里三分,開東西南北四門,城樓四座,東西北三處踞山,地高無池,惟南門有池,長二十丈,闊七尺。」

姚安府關梁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姚州,附郭。

前場關 在府東四十里。舊設巡檢,今裁。三窠關 在府南六十里。舊設巡檢,今裁。寶山關   普昌關。

普淜堡 ,設有堡夫,應接上下差使。

楝川橋 在府南門外。明知府王嘉慶重修。蜻蛉橋 在府西北,跨蜻蛉河。明弘治間知府王嘉慶重修。

迎暉橋 在府東門外

拱辰橋 在府北門外

飛虹橋 在府儒學前。明知府楊日贊建。九龍橋 在府東南。

鎮遠橋 在府東五里

普利橋 在府東北演武亭後。

惠通橋 在府南五里大石淜上。明知府馬自然建。

「石泉橋   」 、「匯泉橋   」 、「仁和橋。」

如逵橋   、廣濟橋 俱在府南。

濟川橋 在府東北十五里。

連場橋 在府西三十里。

望川橋 在府北二十里。明嘉靖間建。

大姚縣

承恩橋 在縣南一里,跨大姚河,為屋以覆之。明永樂間,千戶施宥建。

迎恩橋 在縣西南八里,跨大姚河,一名「八里橋。」

利濟橋 在縣東四里

廣運橋 在縣東五里

利鹺橋 在白鹽井提舉司前。

神喜橋 在司東半里

榮春橋 在司後

春溪橋 在縣城南門外。

大通橋 在縣西南五里。

餘慶橋 新建

廣濟橋 在縣北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