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8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鶴翥山 在縣北十里。形勢高大,先名「雕翎」 ,後改「鶴翥」 ,象形也。

寶華山 ,在縣西三十里。

天馬山 ,在縣南二十里。

高登山 ,在縣東三里。

仙人洞 ,在縣南八十里。巖石參差,內深十丈餘,下有溫泉,洞有火龍出現。

餘糧箐 即湯團箐,在翠屏山中。傳云武侯駐軍此山,值臘月廿四日,軍士思楚俗湯團祀竈,傾其餘者成石,外白內黃,石缸尚存。縣令李銓採之,更名「餘糧箐。」

雕龍河 :源出阿陋香山。先年土主簿段時可開挖,引水至縣前灌田。

羅苴甸河 在縣南五十里。四山周環,一水東注,後名「羅川。」

井泉 在南門外金官井,泉水甘美。

乾海子 在縣北八十里,與武定接壤。昔鳳朝文叛,率眾來劫居民,力戰不支,雖為脅從,終以鬥勝,亦邑中要害也。

金龍潭 在縣東山。相傳,昔擒者納有疾風暴雨,從南助陣,望之有金龍繞空中,因名。旱禱皆應。明時敕縣令每季春祭焉。

《定邊縣志》

石佛洞 在縣西南六十里。

溫泉 在縣東山。溫泉平地噴出如叢珠,滌之可去沉痾,冬溫夏和,遠近爭浴者不絕。按《府志》,「溫泉在坐臺山前,人往浴焉。」

麴泉 :在縣治後。泉水香甘,可以造麴,因名。今已乾涸,僅存遺址。

大水井 在縣東山頂。清冷芳潔,烹茶最美。白沙井 在縣西南二十里岡上止此一泉,往來飲之,以解煩渴。其水清潔,烹茶極佳,井泉俱白沙。

《南安州志》

石羊山 :在城西二百四十里。

黑龍潭 :在州城東七里。

《鎮南州志》

小天台山 :在州治東四十里。僧性善創建梵宇,遍植松竹,頗擅巖壑之勝。

觀音洞 :在城東五里。洞中一石如佛,旁有清泉。

響水河 :在城北十里。

古井 在州治東門外。水清而甘,汲之者眾。溫泉 在州治西南一百五十里黑泥山。其水清潤,遠近婦女多來就浴。

水利附           府志

本府。楚雄縣附郭。

梁王壩 在城東三十五里,梁王所築。明弘治十三年重修。

東清壩 在東門外

城南堰 在城南三里許。按《明一統志》,「可灌田千餘畝。」

大琶壩 在城南五十里。

跨苴壩 在城南四十里。

五排壩 :在城西四十五里。

曲甸壩 在城北三十里許。

皇清康熙十年,同知吳閭應重修。

東界九壩     :高孔莊小河閘,壩、落苴美河口壩   ,梁王壩。

「土坡騎河壩    」 「各邑村欄河壩。」

毛溪沖官眾壩   、排喇村壩。

長沖村沙壩    。老羊壩。

南界九壩     :大壩、心欄河壩。

栗子園壩     、「白廟屯壩」

阜民村壩     、大琶村石閘壩。

莫苴舊壩     、東村壩。

矣口跨壩     、阿成壩。

西界十壩     :清水壩。

吳官寺壩     、「波歪村沙壩。」

朵基村《小閘壩   》《日落村壩》。

木蘭村壩     、了力村壩。

河東村壩     、「大石村壩。」

觀音寺壩

北界九壩     、舊呂合壩。

楊官屯壩     、土鍋村壩。

小「各邑壩     」 、「大屯壩。」

河北屯壩     、「《東瓜》庄壩。」

大石鋪壩     、李家沖「沙壩。」

定遠縣

清風壩      。「烏鴉壩。」

梁王壩 ,在縣北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