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8 (1700-1725).djvu/6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工掾《廨右廨》後為囹圄。前為儀門外土地祠并寅賓館。前樓五楹。傳樵鼓鐘聲。樓左右為常平倉。外為華東雄鎮坊。

吏目署 在州治內

澂江府學校考        通志

本府

澂江府儒學 舊在金蓮山麓。元大德間,總管魁納建。明洪武十六年重修。正德丁丑,知府童璽遷建。隆慶四年,知府徐可久遷於舞鳳山麓。萬曆十四年,知府劉光裕重修。三十一年,巡按宋興祖復遷金蓮山麓。崇禎九年,知府李以袞重修。明末兵燹拆毀。經籍、祭器、雅樂無存。

皇清康熙三年,知府章爾珮修葺。六年,通判婁出類。

建明倫堂。九年,知府馮甦置《四書》《五經性理綱鑑》等書共十一部。康熙三十年,知府張聖猷捐俸重修。

澄心書院 :在府治左,知府徐可久建。

點蒼書院 在府治西,明嘉靖間知府嚴華建。敬一書院 在新興州城內,明萬曆間州同李潔建。

桂香書院 「在府治東」 ,今俱廢。

義學 有四:一在東南門,一在西北門,一在東街,一在西街。康熙二十九年,知府張聖猷署河陽縣事,本府通判張友宓捐俸延師訓課。河陽縣儒學 在府治西北。明隆慶四年知府徐可久遷城時建,未設官,諸生歸併府教授約束。天啟六年,御史朱泰禎疏題建學。知府李若金、知縣賴子崇卜建於城之西北隅。按《縣志》,建正殿三間,兩廡各四間,大成門三間,櫺星門三間,啟聖祠三間,明倫堂三間,照壁、泮池俱備。康熙三十年,知府張聖猷、通判張友宓、知縣沈晉初以縣學明倫堂在殿後,不合體制,移建於學宮之左。三十四年,新設縣學,訓導朱潤遠暨合學生員共建尊經閣於後。四十一年,知府黃元治蒞任方新,首以學校為重。目擊府學山水散漫、縣學形勢湫隘,集兩學諸生公議詳請上憲,咨題準遷。合建於府署之東,即玉筍書院舊址。建正殿五間,兩翼各三間,兩廡各九間,東盥洗所、西祭器所各三間。正殿後啟聖祠三間,大成門三間,匾額一座,翰林院,庶吉士郡人李應綬製懸。左右名宦、鄉賢二祠,櫺星門三間,泮池、照壁俱備,規模弘敞,郁郁大觀。知府黃元治率通判王鳳鳴、知縣翟枚吉、教授李斯德、教諭歐陽峻、訓導徐颺、朱潤遠各捐俸金,紳士樂輸,力肩厥事,勞心董成。四十四年,知府黃以予致去。四十五年,知府劉驪接建明倫堂三間於殿右,並儀門三間及牆垣「德配天地」 、「道貫古今」 二坊,五十一年,山東按察使郡人李發甲建築。舊無書籍,康熙九年,知府馮甦捐俸置書學中。

玉筍書院 按《河陽縣志》:「在府治東,舊為學道科歲試士考場。明末傾圮。康熙八年,知府馮甦建閣於遺址,崇祀文昌、魁星。四十一年,知府黃元治遷建學宮於此,易文魁閣於祝國寺內。」 鳳山書院 「在城東通判署右。康熙二十九年,通判張友宓建,今廢。」

義學 按《縣志》:「一在縣治西北隅,係舊縣學廟。知府黃元治以此地湫隘,合建府、縣兩學為一。縣學廟尚存。知縣翟枚吉、教諭歐陽峻修葺,改作河陽書院,延師訓課,貧寒子弟於內讀書,今日益盛。一在團樹營文昌宮。康熙五十一年,鄰近諸生捐資置田,延師訓課。」

外州縣

江川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嘉靖四十五年,巡按御史劉思問奏建。萬曆十五年,知縣馬有慶、十八年,知縣劉愨先後重修。丁亥兵燹,傾廢。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王文衡遷於城北隅。

義學 在城內。康熙二十九年,知縣高拱星捐俸延師訓課。

新興州儒學 在州治西。明隆慶元年設。萬曆二十八年,知州楊顯卜遷州治東南,尋遷於城西北隅。四十五年又遷於東北。按《州志》:「啟聖宮三間,大成殿五間,兩廡東西各七間,大成門三間,敬一亭、神器庫各三間,名宦、鄉賢祠各三間,省牲、更衣亭各三間,櫺星門五間,泮池、圜橋甃之以石,德配天地。坊一座,道貫古今」 坊一座,「左書室」 三間,明倫堂三間,魁星閣三間,大門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