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8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康熙五十一年,通判尹湯聘捐建草廳三間、書房三間。鑿池引水,雜以花木,頗稱「清雅。」

經歷司署 舊在府署內東;今仍之。

照磨署 舊在府署內;缺裁,署廢。

司獄司署 舊在府署內,明末兵燹,拆毀。今在府城東北。

教授署 舊無學署,今在學宮東隅。置房半茅半瓦,但可容膝。

訓導署 舊無學署,今借寓城內東華寺。巡道署 在城東,今為通判,借署。學道按臨作「校士考場。」 有正堂,有川堂,有後堂,有主樓,有寢室,有廚房,有儀門,有大門,有牆屏。

公館 在府治東門內

河陽縣治 在城內,舊建于暘浦山左,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韓立遷建。隆慶四年知縣王都再遷于城西北隅。萬曆間知縣李汴增修,至明末兵毀。按《縣志》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冷晉和建大堂三間,後住房三。

間,卑濕湫隘。八年,知縣袁肇繼捐俸重建。住房三間,左右廚竈等房。中建大堂三間,捲棚三間,前豎戒石亭。左右建設六房,并儀門三間,歷久漸頹。三十七年,知縣秦采「重修。」 內住房三間,左、右耳房。署右建花廳三間,水亭一座,箭道一區。四十八年,知縣翟枚吉「重修」 左、右六房土地祠:在縣儀門外左側。康熙四十七年,知縣翟枚吉重修。至旌善亭、申明亭、戒石亭,俱廢未修。典史署 在縣署儀門左,原為「禮賢館」 ,兵燹,焚毀無存。康熙七年,典史王天爵捐俸修葺。建堂三間,住房三間,左右廚房各二間。

河泊所 舊在金蓮山右麓,久裁。

駐防署 :原無設,今寓南門關帝廟。其兵在城守汛,併分駐各塘。

廣積倉 在縣治右

屯糧倉 在城南府治左。

廣濟倉 在縣治內

預備倉 在陽宗舊縣治右。

存留倉 「在陽宗元天閣。」

外州縣

江川縣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五年建。崇禎七年遷於新城。今署。

典史署 在縣治內

新興州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五年建。宣德六年知州張睿、正德元年知州何子奇,相繼修葺。按《州志》:「後擁龍馬,面直鳳凰,居城西,中偏向西,南坐東北。」 元至元十三年立。明初因元故,治茅屋數椽。宣德六年,知州張睿易瓦立大堂三間,二堂三間,後樓三間,書室三間,廂房三間,庖室三間,吏目廳一所,左右兩廊,辦事房各三間,儀門三間,鼓樓三間,旌善、申明亭各一間。右為「《鄉約》所」 三間,榜舍四間,挂號房二間,圜扉一區。正德元年壞,知州何子奇修。萬曆六年,知州張于京拓大堂三間,以鼓樓為儀門。城南門為大門,故大堂為二堂,故二堂為三堂。大堂左三間,以二間為豐盈庫,一間為儀仗庫。堂右茅屋三間,西廂房三間,東廂房三間,兩廊吏舍各六間,囚室三間,女囚室三間,獄神祠一間,繚以重垣。儀門左土地祠一間,羈候鋪一間,丹墀下左右皂隸房各一間,今廢。塞門一座。萬曆四十八年,署州事鄧應鼇建戒石亭一座。

皇清康熙八年,知州耿文明增土地祠為三間,建此。

君亭三間,鑿池一區于東園,今廢。二十一年,知州李國維于宅右建環秀樓三間。二十五年,知州胡必蕃撤環秀樓,重建高明樓五間;樓右建平房三間,廂房三間。三十八年,知州魯國華改大堂右茅屋為瓦三間。四十六年,知州任中宜於三堂左建「宣餘齋」 三間,群房八間;大堂左屯糧房三間。

吏目衙 「在州堂右。」

土州判衙 :在州南三十四里研和鄉東山。駐防廳 在城北隅。康熙五十一年,知州任中宜因訓導廢署改設。又於四城門創建營房各一間,以居守門軍士。

常平倉 在州治右,一名「預備倉」 ,一名「廣濟倉。」 明正德三年,知州何子奇建。萬曆二十二年,知州蕭錦詔增成九間。

皇清康熙五十年,知州任中宜增二間。

豐盈庫 在大堂左

路南州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七年建。按《州志》:枕鹿阜山,內署宅為冰心堂,前為兩翼,為庖湢,左豐盈庫,右會計庫,折而左州同廳署久裁,折而右。吏目廳署堂墀左側吏戶、禮掾廨,右兵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