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8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年始》三十二年,始悉遵典禮。

義學 二:一在城內,一在城外。康熙二十九年,知縣何錫爵捐俸延師訓課。

文龍書院 在縣治左。明嘉靖間,知縣越民表建。

南安州儒學 在州治東。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成化間,知州蹇蕙增修。弘治間,知州譚仕榮再修。萬曆間,知州尹理鑿泮池,知州李翹建尊經閣,知州林繼志、雷鎬繼修。崇禎末,知州王學廉復修。後為兵燬。

皇清康熙二年,分巡僉事張道祥率紳士重修。八年

知州朱璋、學正李納加修。十九年地震傾壞。二十一年知州唐之柏新建尊經閣、啟聖祠、門垣牆壁。二十二年知州周爰訪修葺。二十七年署事通判周蔚捐金鑄造祭器。按《州志》:四十七年知州張倫至,捐俸重修文明坊。五十一年學正王孫澹、訓導杜睆、吏目傅開世,率紳士公捐重修啟聖祠、大成門、名宦祠,新建魁星閣。

義學 ,在文昌宮。康熙二十九年,知州李續祖捐俸延師訓課。

雞和書院 :在州。康熙四十一年,知州陳元改立於行署內,延師訓迪。

義學 在東門內。康熙二十八年,知州王國脈捐俸延師訓課。後傾圮。

景賢書院 在州治西門外,知州苟詵生祠,今廢。

山仙書院 :康熙四十九年,知州張倫至,捐資在州城內買民地,新建書樓五間,後講堂三間,左右書室六間。又置田租二處。「一、新化鄉,每年市斗穀三十石。一、四頭村歲納租銀三十五兩,延請學正王孫澹訓課生童。」

𥔲嘉社學 按《南安州志》:「在舊縣左,久廢。康熙四十九年新建。」

鎮南州儒學 在州治南。明永樂七年建。嘉靖四十四年,知州溫元區改遷城東。隆慶二年,知州黃袍修葺。萬曆二十八年,知州周國庠遷建城南舊地。三十九年,署印楚雄府通判何居穀修。後經兵亂傾壞。

皇清康熙二年,知州彭程漢重建。七年,知州卞廷松

學正夏允中修。十九年地震傾圮。康熙二十二年,知州岑鶴重修,新建鄉賢、名宦二祠。按《府志》,三十六年本府通判謝震署州事,捐俸製銅錫祭器。四十二年知州陳元重修。設兩廡先賢、先儒神主。

黑井提舉司儒學 在司治內。天啟末年,署事同知吳思溫詳照各省鹽司事例建。崇禎十三年,署事通判曾曰琥重修。今廟貌恢弘,俎豆如故。按《府志》:「在司治北錦繡坊。」 明萬曆四十五年,永寧府署井事韋憲文卜建。天啟二年,署井事馬良德請照各省鹽司事例,詳定考案,建學設官。巡撫都御史閔洪學入告,「設學」 正二員,例照《州制》。吳思溫、曾曰琥相繼重修,日久傾圮。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井司沈懋价捐俸重建「南向」各

項,殿廡,規模俱備,悉遵典禮。己亥年儒學奉裁,其儒童撥入楚屬各學。

龍江書院 在黑鹽井。舊周圍十六間,水災傾圮。今井司沈懋价移至土主廟前樓,延師講學。琅井提舉司儒學 在司治東。天啟末年,署事同知吳思溫詳請創建。崇禎年,署事推官陳荀產增修。

皇清康熙乙巳年,提舉簡高改建於司治之左,《規制》:

弘備癸丑年,提舉來度增修。按《府志》:「提舉簡高建廟,正殿五間,兩廡各六間,名宦、鄉賢祠各三間,明倫堂三間,戟門、櫺星門俱全。後提舉來度重加增修,殿角牆垣復加修葺,又建啟聖祠三間,其制始備。四十九年,提舉沈鼐重修,建啟聖祠。」

琅井義學 :舊未設立。康熙四十九年,提舉沈鼐捐資延師訓課。

楚雄府戶口考        通志

府總

康熙三十年分,原額人丁一萬一千三百二十三丁,額徵丁銀四千三百九十五兩八錢五分五釐。又康熙二十五年編審清出人丁五丁,徵銀一兩八錢五分;二共人丁一萬一千三百二十八丁,共銀四千三百九十七兩七錢五釐。又額外康熙二十五年編審,增出沐莊人丁六十二丁,應徵丁銀二十四兩八錢三分一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