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8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龍岡書院 在府西門外,明嘉靖間,知府祝弘舒建。

龍泉書院 在府治南。明嘉靖間,分巡僉事彭謹建。按《府志》:「在鴈塔山下,久廢無存。」

南峰書院 在府治南。明嘉靖間,巡按御史黃中建。

新建書院 按《府志》:「康熙四十六年,知府盧詢於府城西學舊址捐俸起建明倫堂三間,左右書舍各五間,大門三楹,為諸生肄業之所。置田四分,坐落曲甸,歲收租穀五十八石為會課之資,委儒學教諭董其事。」

義學 二「一在本城大東門內。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曾大昇捐米延師訓課。一在學宮之前。康熙四十八年,知府盧詢捐俸起建講堂三間,左右書舍各三間,大門三間,置義田二分,坐落毋巴喇,收租穀三十一石,委府學教授訓迪。」 楚雄縣儒學 「舊在府學左,明弘治十七年,知縣范璋建,隆慶中重修。泰昌中,知縣曾應」 龍復遷西門外鳳山之麓。明末沙賊焚燬。

皇清定鼎以來,不另立廟,同府廟祭祀。康熙二十六

年,教諭李載膺捐修聚奎樓按《府志》:「明倫堂在學宮左,儀門三間,大門三間,聚奎樓三間,在明倫堂後,今為教諭署。」 康熙五十年,教諭孫其茂重修。三十年,復設訓導。知府曾大升新建大堂三間,二堂三間,左右廂房各二間,為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左。

義學 三一在大西門內,一在東馬房屯,一在常春庵。康熙二十九年,知縣李夢蘭、教諭李載膺捐俸延師訓課。

外州縣

定遠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明嘉靖二十六年,知縣沈和詳請督學胡堯時建,知縣謝表繼成之。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黃朝彥、田元愷、教諭徐煒麒修。

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曹振邦修飾。又以廟地淺狹,市地建尊經閣。按《縣志》:「大殿五間,兩廡各七間,戟門、櫺星門各三間,明倫堂三間,敬一亭三間,廢進德、修業兩齋各七間,廢道義門,廢儒學門三間,啟聖祠三間。」 後二十四年,知縣曹振邦重新大殿、兩廡、名宦、鄉賢。戟門、櫺星門外建「德配天地、道貫古今」 二坊,前置照壁一座。四十一年,知縣張彥紳重修,疏鑿泮池,有未備者,悉增補之。

書院 明嘉靖丙辰,定遠知縣越民表捐修,久廢。康熙三十五年,知縣袁乃湔重建平房三間。義學 二:一在儒學右側,一在天台寺。康熙二十年,知縣王芝裕捐俸延師訓課。

廣通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吳習建,知縣李第繼修。萬曆中,署縣事順州知州吳思溫開泮池,推官鄧林復置石橋。後經流寇焚燬。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楊象乾草創。三年,知縣張京鍷。

增修,十一年知縣耿弘啟繼修。二十二年知縣胡頊重葺。按《縣志》:「大成殿五間,兩廡四間,戟門、櫺星門、文明坊、泮池、青雲橋、崇聖坊、育賢坊、敬一亭、聚奎樓、啟聖祠,東名宦祠,西鄉賢祠,明倫堂、東西齋房、省牲所、尊經閣俱全。」 康熙二十四年,訓導全五倫同通學復建文昌閣。後知縣楊振藻改修文昌閣為龍吟閣。五十四年,知縣劉淑以正殿規模狹隘,併門坊祠廡日就傾圮,乃同教諭樊于升、訓導黃廷嶲、典史關弘道及紳士捐資一概重修。

義學 :舊有社學,在縣治左,今廢。康熙三十六年,知縣李銓於其址立義學,捐資延師訓迪。五十年,知縣龍文玉、五十四年,知縣劉淑,相繼延師講學。

學田 舊租歲入米約三十石。兵火後荒莫能墾。歲納糧一石七斗。歲入租除交糧捐賑貧生外,額存銀七兩二錢七分三釐,解提學道射圃 按《縣志》在學宮右,傾圮日久,僅存其址。興賢書院 在廣通縣射圃。

定邊縣儒學 舊未設。明成化八年,知縣馮源廣建社學於縣治左。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胡廷珍重修。丁亥年,亂兵焚燬,知縣周希聖重建。壬辰,地震傾圮。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呂崇簡建正殿五間於舊治《春》

秋祭祀,繼署事按察司經歷汪牧建啟聖祠、戟門。知縣何錫爵建兩廡、櫺星門。三十四年,知縣崔靖建明倫堂,署縣事本府通判周蔚鑄俎豆祭器。五十年,知縣楊書重修,復置月臺神道。開泮池,建名宦鄉賢祠,規模乃備。創建自康熙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