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碧溪 在縣南五里

竈溪 在縣南,張道陵取水煉丹之處。秀溪 去縣七十里,發源於石姑,合永之沐水、昭之灕水,下蒼梧而入海。

洋溪 在縣北十里許。山巔有龍湫,天旱祈雨輒應。

澫源 在縣北二十里,由塘背而北流,合九嶷下大江。

白槁澗 去縣百餘里。源出沙平,流合灕江。龍泉 在縣南郭,水自石中流出,冬夏不涸。故老相傳,曾有人於此沐浴,見二老圍碁,及有金銀器皿,以手取之,隨出隨沒。

犀泉 在縣東五十里。本府知府袁衷有詩:「溫泉 在白霞。」

黃侯井 元末靈亭鄉賊起,多置藥草於水。黃公率兵經過,恐中其毒,開此井以汲水,鄉民賴之,故今號曰「黃侯井。」

黃城井 在分司右

西城井 在救護塘邊

北城井 在萬石後

東城井 在城隍廟前

賀縣

瑞雲山 在縣西十里,高千餘丈,舊名「幽山。」 宋元祐四年,郡守鄧闢見此山四時雲氣氤氳,故名瑞雲。

甑山 在縣西十里。唐李郃出剌是州,山有彩煙覆其上,旬日不散,遂易名瑞雲山。宋郭祥正詩:「賀州城西丹甑山,一亭遙插紫雲間。龍墀讓策名猶在,寉馭凌風去不還。」 玉印山 ,即浮山也。在縣東南十里立江中,洪濤泛漲,而此山挺出,塞一邑水口。上有陳侯祠、迎碧亭。

海螺山 在縣南十五里。山中有石如螺,故名。嶺有泉清澈,四時常滴,下江滴水巖是也。橘山 ,在縣北二十里。上有七十二峰,以其多橘,故名。唐時此山有銅冶。

五指石山 ,在縣南八十里,在信都谷中,有石佛一尊。

臨賀嶺 在縣境北六十里,為五嶺之一,即今謝嶺是也。按《張耳傳》:「秦南有五嶺之戌。」 《廣州記》云:「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 ,是為五嶺。

《桂嶺 》五嶺之一,即今桂山也。

觀音巖 縣北二十五里。石山聳翠,乳竇天成,故名。知縣何天衢立佛置田,召僧住持。巖前建廳,上司往來暫駐,中伙在此。

瀑布巖 在賀縣西五里。

「白土」 陂 在賀縣。其土白膩,可傅面,嶺南婦女率皆用之。又名「鉛粉。」

賀水 在縣治。發源於冨川靈亭鄉,南流至縣,合臨水,至封川入於南海。

溫水 在賀縣,凡二處,一在南鄉洞,一在里松鄉。其泉有二,「一稍熱可洗身,一極熱可燖脫豬雞之毛。」

臨水 在縣東南。源出桂蔭,南流至縣東,與賀川合流而下。

龍門灘 在縣東南八里。《寰宇記》云:「水深百尋,大魚自躍,登此門化而為龍,不過者曝腮點額,故又名龍溪。」

玉山泉 在縣西北。其泉清澈如鏡,達於大江,四時不竭。

沸水泉 在縣西二十里。泉湧如沸,灌溉之利甚溥。昔有沸水寺基,今鼎建瑞雲寺,乃《八景》中「沸水飛泉」 是也。

龍井 ,在賀縣東一十里,歲旱禱雨輒應。「蓮花井 」 ,在縣進北門桂花坊。水煮白米為淡紅色,如蓮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