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勢江源 在城東四十里,源從申家猺出,會大江。

蘇陂源 在城西四十里,出會大江。

坪川源 在縣北九十里,出會大江。

下山源 :在城東十五里,流入大江。

葛家溪 在恭城縣東,西流合樂川水。

富川縣

馬鞍山 在縣治東一里。上有「文昌閣。」 嘉靖三十四年,僧大銘募建。

鳳凰山 在縣南,其下有雲梯嶺。

朝冠山 :在鳳凰山稍西。

穿山 在鳳凰山東十里。其上有巖曰「僊巖。」 本府同知陳珖遊此,更今名。洞門有垂石,以挺杖之,一若磬,一若鼓。又有蒼藤數根,從上直下,形如石柱。其上蓋覆之。石有五色,形如蓮花,有乳滴下,夷坦,可坐十數人。又有深潭,潺潺然莫測其去來。又有石梁,真奇境也。周篤棐修之,今益增勝。

虎山 在縣東二里許。有巖曰「龍水,門」 ,僅容一人,四面峭壁,不可上下。其中則平原曠疇,居民百餘家,儼然一桃源也。

石門山 ,去縣二里,門容一人,四面峭壁,不可上下。

豹山 ,去縣三十五里,其山陰有洞焉,是日山岫無雲則晴,有雲則雨,農望之嘗驗。

隱山 去縣四十里,潛德岩在焉。內有「林公石床」 四大字,元豐二年林逋識。

通山 去縣五十里,有洞曰「祥雲。」

屏山 在縣西三里

靄石山 在縣北一里

白馬山 在縣南二十里。相傳曾有白馬懸韁於此,故名。

文筆山 去縣五里,兩峰突聳,如雙筆然。穿石山 ,在縣西四十里,有岩焉爽朗,道人莫公居此。

峽頭山 去縣二十五里,冨水經焉。東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其上梓楩巨木多產焉,俗呼為姑婆山。其高參天,跨三廣,凡冨、賀征𠞰餘党悉遁匿於此。又由桂嶺入府江。馬頭山 去縣十里,形如馬首,故名。《郡志》舊載有歌山、泰山,蓋唐析馮乘以北屬江華,則此一山已入江華界,非冨川界內所有矣。白雲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乃丹霞福地。龍溪山 ,在縣北五十里。龍溪之水出焉。丹竈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下有竈溪。相傳漢時張道陵取此水煉丹,至今丹竈猶存。宋陶弼詩:「羽客朝元地,遺壇古樹中。煉成丹竈在,騎去鶴巢空。」

泰山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高二千餘丈,北連道州。《荊州記》:「吳孫權時,此山夜雷暴震,開為六洞,有石鼓、石壇在焉。」

歌山 在縣境。昔馮乘有老人,自少不婚,善謳,聞者流涕。及病將死,鄰人送之此山,老人歌以別之,餘聲數月不絕。

郎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中有穿石巖,傍有石竈,煉丹之所。又有石碁局,石上書「請尋樂處」 四大字。宋時鬱棠拙林御史隱此。

寶劍山 ,在縣八十里。一石如劍,故名。

鐘山 在縣七十里鎮城之中。其石扣之如鐘,因名。

龍頭山 在縣五里。碧溪之水出焉。

獨秀巖 在縣三里。內有石窗,有石凳,相傳以為古人曾讀書於此。

桃母巖 ,去縣四十里。

秀峰 去縣七十里,平地突起數十仞,毛氏族居於此。

長標嶺 去縣九十里。唐李靖次師於此,人德而立廟。今有祈禱,輒應。

碧雲洞 去縣里許,其中寬敞深邃,奇異萬狀,高處有「廣陽島」 三大字,旁有古刻云:古汴趙善政養民,罷臨賀郡丞趨八桂,以乾道己丑二月十二日止,富川,拉邑宰張重起、丞李紳元、石士強、簿阮瀚,自披雲亭遊此洞。按《一統志》「廣陽島」 三字,遠望極明,近視如擘絮狀。

冨江 發源於靈亭之鄉,迤邐而南,合神源之水,東經於縣治,會賀水而入於海。其中多石橋頭江 ,在縣南三里,瀘溪之水出焉,東流注於冨江,以下,又合將軍之水,過峽頭,至鐘山,會賀水而入於海。

西溝水 ,發源於西屏山,經縣之南,會於冨江。其口有平石,有屹立石,有員石,去少許有塔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