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黃嶺 在城西北七十里,連博、白界。

雙峰嶺 在城南三十里。烏江之左。

牛欄嶺 :在城南三十里。

妙洞巖 在城東八里,山高三十丈,中有泉水,南流入妙洞,一名「東山巖。」

妙洞 ,在縣東一里,與文龍水合流,遶縣左,煙霧不絕。

六穿石 在城北十里,壁立如碑,上穿六孔,每孔約圍尺許。

鞋石 在城南一里

紗帽石 距縣三十里

回龍江 :在城北十五里。橋林、登高嶺二水合流入西海。

路峒江 在城西北四十里,源出鬱林州水。車江 在城東南三十里,流出烏江。

化龍江 :在城南四十里,通伏波灘。

崑崙水 在縣東三十里。水中有石似崑崙,下流經廣東廉州府石康縣入海。

下浪水 ,去城四十里,出博白界。

平南水 在城南三十五里,合化龍江。

妙洞水 在城南一里,源自妙洞巖出。

六潭水 :在城東二十里。源出謝仙山,入北流江。

《分水 》出分水,山仙靈宅窟。

黃箭水 在城北二十里,合回龍江水。

伏波灘 在城南四十里。岸左有㐲波廟,即烏江下流。有石纍起,舟經過此,極險。

溫泉 在妙洞水旁,自石竅中出,四時常溫煖可浴。舊構有亭,為邑士大夫遊冶之所。

西城井 在城西街,永樂間穿泉水甘美,四時不涸。

興業縣

北斗山 在城北十里。高百餘丈,七峰卓立,形同「北斗。」

葵山 在縣西十里。峰巒秀拔,山半有巖,茂樹交翳,煙雲不散。其上有龍井。世傳邑人修煉於此,得道為洞庭湖主蕭公大王云。

三台山 在縣南五里,三峰聯屬。

東斗山 :在城東十里。與北斗山相對。

萬石山 :在城西南四里。

鐵城山 在縣南十餘里。其色似鐵,中平衍可容數百家。外石壁險固如城。上多石竇,泉流不涸,惟東有路可通行人。門前石上有二牛跡宛然。南有基約四丈,俗呼「敵樓。」 西北多崎嶇不通,相傳古避兵處。

綠陰山 在城南二十里。喬木凌空,下帶清泉。有木如榕,蔭蔽百餘人。鳴水江遶其下。又名「甑山。」

芍蓊山 在縣東二十里。樹木叢茂,通大容山。松嶺 在縣東十里,高出雲表,其頂常有煙霧,頫望容、貴、鬱林,歷歷在目。舊多青松,其山神稱「松嶺得道夫人。」 歲旱,鄉人禱雨於此輒應。翻車嶺 在縣北二十五里,羊腸九折,險僻難行。

北馬嶺 在城北一里

黃嶺 :在城東南十里,高數百仞。

白馬巖 去城十里,高敞深廣,能容數十人。從石竇入小洞,隙光透天,常覆白雲如馬形,下有深泉流出。

石掩巖 ,高百餘丈,《靈山》路經此巖,有石掩之,若門板,相傳中貯仙丹寶籙,人欲啟之,石動欲墜,遂止。

古州巖 在城南九里。中有潭,四時不涸。東入一竇,有石下懸如鐘。石壁有元和十四年來遊字跡。按《縣志》:「在鐵城山北一里,廣數丈,前一高石,儼若佛立,內有拱臺若座。東西有數巖,一名織機,一名側身。」 又二水嚨中多奇觀,然炬方可出入。

牛龍巖 ,中寬坦可容千百牛,居民冬則驅牛入巖以避寒,去縣治南十餘里。

吐華巖 巖中有內外二洞相通,惟一石竇,中有深潭,清可見底,魚遊如織。洞中有石鼓,擊之鼕鼕然。

太上巖 在縣南十里。有「洞深廣,其下層崖邃穴,有水可汲,內奉老君像,乾竺石筍,狀若人形,有石臼,無斧鑿痕。門外徑曲臺危,可登以望遠。巖上古木怪石,參差嵯峨,有若屏障,青翠不彫。」 黃桑峽 ,去城二十五里。

岑江 ,在縣南八里。即縣前新江。水通新倉,下注廉州,會於海。

慕思江 :在縣城北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