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南流江

沙田江 源出博白六岑山,入南流江。距州四十里。

游魚洲 在南流江中,近紫泉。《讖》云:「游魚到瑞泉,鬱林出狀元。」

五龍潭 在州南三里。水深如靛,有石壁鐫「佛龍神」 三字。

紫泉 居南流之濱,有巨石如,伏群石間。二竇水湧出,復合一派,迴遶入江。宋淳熙間,名「濯纓泉。」 嘉定間,忽湧紫水,因更今名。洪武二十九年紫水出,永樂二年紫水復出。俱兆文明之盛。西甌池 在州治西,晨曉煙氣上升。相傳舊有蛟出於池中。

七星井 ,形如北斗,七星井以應之。

博白縣

鳳凰山 :在城北九十里。據《文獻通考》,宋時有鳳集於此。

宴石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山皆盤石,壁立峭絕。北臨大江,中有流泉噴激,有二石,相傳越王宴處。

伏割山 ,在縣西四十里。多鸚鵡、孔雀、象獸。山下有伏割村,因名。

飛雲山 在縣西六十里。山勢險峻,朝夕常有雲氣結於其上,有「扶祿王壇。」

九岐山 在城南七十里。層巒複嶂,分為九峰。「八將山 」 八峰攢立,形如八將相對。在縣城東一百三十里。

蟠龍山 在縣南八十里,形如蟠龍。

《大荒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山上池中有婢妾魚,大如楯,兩翼及臍下有三條似練帶,長四尺許,搖動有光。

凝霧山 在城二十五里。山勢屹立,朝夕雲集其上。

洞房山 :在城東二十五里。下有石洞如室。宋劉子羽曾寓居於此。

衛公山 高百餘丈,為一邑之鎮,高峻無比。去縣東十里,舊有靈應侯壇建於上,每遇旱祈雨則立應。壇址尚存。

雙角山 ,在縣西一十五里,兩峰角立,亦名「二角。」 上有冨林侯壇,下有金谷山園,相傳晉石崇寓居之所。

乳石山 在城三十里。石乳垂如華蓋,下有流泉。

萬祿山 在城西二十里,有顯靈侯萬祿壇址。天馬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其形如馬,鎮諸南方。

鳳飛山 :在城東一百里。

射寮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高有萬仞,上有應天侯壇,祈雨甚靈應。

綠羅山 ,在城西四十里,周一百里,下有「綠珠井」 ,并祠梁氏女綠珠故里。

射孚山 :在城南一百三十里。高百仞,有靈福侯壇在焉。

大僕山 :在城西七十里。山勢險峻,有大石,平可方丈。

射光山 在城南一百五十里。高峻屹立,勢插雲霄。山頂有井,井內有魚。舊封靈應侯壇在焉。射丰山 在城東十五里。舊封其山神曰「感應侯。」

綠秀嶺 ,在城東南三十里。高百餘丈,周三百里,茂林清泉,下有澄潭。潭旁有龍母廟,遇旱祈雨輒應。舊封其神曰「惠濟夫人。」

將軍嶺 在城西北二里。宋狄青討儂智高,曾駐兵於此。

登高嶺 在城東一里。九日士民登賞。

勸農嶺 在城二里。春日登高於此勸農。六鰲嶺 在縣南五十里。

紫陽巖 在城南六十里。巖洞清虛,萬象森列,上連碧落,下瞷清泉,真如洞,府縣之最勝觀也。漢劉崇遠鑄鐵佛像,建浮圖於其上,有碑存焉。宴石巖 與紫陽巖相連,鬱蔥虛曠,乃真境也。其中石室寬廣,可容室宇。旁有「靜默堂」 ,劉崇遠所建。佛像銅鐘,有碑存焉。

石鐘巖 在城東二十里。巖內如室,上圓下方,懸乳如鐘,撞之則鳴。

將軍洞 ,在博白縣南三十里。有石門,門內石室石田,如伏龍狀。其洞三重,石室虛明,中有泉分,溫涼而流。崖石上有刻「南州太守領將軍龐孝恭」 十字。

獅子石 在縣南六十里。平地拔起如獅子狀,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