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放生池 在府城東。池中多鰌魚,有四足,死後頭骨牙齒朽落,至五月後更生,骨盡乃止。嘉魚池 在府城南。總督韓公有《嘉魚池》詩。冰井 在府城東。水澄湛不涸,味甘且冷。唐元結過郡,目曰「冰井。」 又為銘刻石。泉上有「火山無火,冰井無冰」 之句。宋宣和間,郡守蕭磐訪求得之,有詩云:「井名未磨滅,自我發沉晦。」 明總督韓雍建亭覆之。

雲山井 在府城北,深不過三尺,其底即石,水嘗不竭。

寒泉井 在府治儀門左。

三公井 在東山下,尚書吳廷舉有《記》,其略云:「蒼梧會府,雄峙南邊,東山之麓,下有源泉東泉。姚崇相總督粵地,暨總鎮鄭公、總戎陳公同念梧民遠憂,戍士吸江飲河,虺蛇為盩,城中有井,次第經營,厥水清涼,日給萬家。井旁大澤,匯為小池,士庶感恩,因名三公井。」

藤縣

東山 在縣城東二里通津門外,隔繡江一水高二十餘丈,蜿蜒秀發,拱於縣左。上有唐李衛公祠。

南山 去城南二里,勢甚奇特,諸峰聯絡,揖於縣治之前。頂平如砥。其清幽可愛者,曰杏壇、松崖、竹巷、芹澗、繡江之流,環抱而注於地。其巔為雷神之祠。萬曆三十一年,遷演武亭於其陽,然離城甚遠,不便操習。崇禎十年,知縣梁昌遷復舊地。

石壁山 ,在南山前,石色最赤,故亦名「赤壁。」 高十餘丈,下瞰重淵,上多古松,樹皆倒懸,巖石如削。

鎡罏山 ,在縣西。有鎡罏佛舍,因名。

石人山 在縣南三里。山勢峭拔,下臨深淵。上有巨石,遠望如人。

龍驤山 在縣南六里。數峰聳列,下俯清流。晉龍驤將軍陳隱鎮此州,嘗駐兵其下,因名。六爻山 在藤縣西九十里,山形六層,如卦爻然。山之足為十二磯,絡繹相屬,與白馬堡對峙,為峽寇所出沒處。天順壬午秋八月,學士錢溥使交趾,至此遇警,因賦《距賊行》。

白藤山 在縣南,常產白藤。

勾刀山 在竇家寨之北。巖勢峻絕,猿猴所不能踰,從古人跡罕到。萬曆初,列石為梯,磴南通容縣,山雖險而取徑捷也。

靈山 在城東南一百里。巖石險巇,路徑懸絕。古木叢生,如列排柵,猺蠻剽掠為患,設軍戍之。按《縣志》:「形如卓筆,古木森秀,望之如畫。」

登嶼山 山勢崔巍,蒼翠之色若螺髻然。谷山 在城西北,故又名「西山。」 限以長江,相距五里許。高冠諸峰,狀如倒屏,清奇秀拔,望之森然可愛。

大燕山 ,在縣西三十餘里。雄偉秀麗,俯瞰長江。

龍頸嶺 ,在學後里餘,為縣治來脈,亦為學宮之脈。婉轉起伏,如龍之盤旋。

學嶺 在縣南郭外,環於縣前,其巔為廢藤州,其麓為今學宮。

葛坡嶺 當縣學之案,橫出一枝。萬曆三十一年遷為養濟院,邑人以為非宜,後去之。

繩武嶺 在學前之右

羅幔嶺 在縣西南三十餘里。高四、五里,周圍如列帳幔。其嶺廣圍十里,上有坡塘坵畝,村落土產,為潘洞、都榜、幕寮諸水之所發源。

天塘嶺 ,在縣東南百餘里。高四五里,上有大池,巨鱗。

李白巖 ,其山高四百餘尺,中虛一窟,廣二丈許,深如之,有竅,上通日光。世傳李青蓮謫夜郎時,曾讀書其中。

赤水峽 在縣東李白巖北。兩崖壁立,一水中流,林木蔚然,嵐氣朝夕不散。明富禮詩:「峽口漲晴嵐,秀色渥如赭。天寒山鳥啼,月白林猿下。仙人讀書堂,石磴哀湍瀉。」

龍巷石 在繡江中,長數十丈,兩畔高聳,中低若巷。有石壇可坐數人。冬月水涸,時邑人遊賞於此,號為「龍巷露臺。」 明方子遇詩:「老龍奮甲闉闍北,噓霞噴山山為赤。擘開秋骨一逕通,石磴天然幻奇跡。」

藤江 在縣北。源出交趾,至邕州左右江而東,至此與繡江合,又東流至廣東入海。亦名鐔江。宋蘇軾詩:「繫舟藤城下,弄月鐔江濱。江月夜夜好,雲山朝朝新。」 明富禮詩:「泊舟滄江濱,天氣喜高曠。化劍已成龍,桃花湧春漲。」 按《縣志》,一名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