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中葉原賀記其事

大蟲山 在府城東三里。《搜神記》云:「扶南王范尋養虎於此,有犯罪者投於虎,不噬,乃宥之。」 故山名大蟲,亦名大靈。

金石山 ,在府城東四里。《圖經》載吳時,有道士牽牛渡江,語舟人曰:「船內牛糞,聊以為酬。」 舟人視之,皆金也。道士并牛,同隱石下,後因置寺,名金石。

立山 ,在縣西十五里。有路通藤縣。上有三公坡,韓雍講武處。

蘇山 在城南八里,前臨大江。蘇坡仙被謫南行,曾泊舟山下。

印山 去城三十里,其形如印。

石英山 在城西,地產石英。宋時充貢。明正德間,立關於上,名「石背」 ,以軍戍之。

沖霄山 在府城南隔江二里。隆慶中,督撫張瀚更此名。萬曆末,太守陳鑑建真武祠於上,以厭火祟。

文殊山 在府城北

鶴飛岡 在府城西。相傳漢太守劉曜嘗鑿斷岡脊,有雙鶴飛去,因名。

朝臺岡 在府城北三里。相傳宋范曄築臺山上,每至正朔,則率郡僚登臺望朝而拜。

伏虎巖 在府城東五十里。昔李上座修行之地,道成,馴伏猛獸,因名。

錦雞巖 在府城東四里。石壁峻峭,水泉清冽,多產奇卉。春晴則為士民遊玩之地。

石鼓洞 在城五里,程文德有《記》。洞下為慶林寺,洞左臨桂江,有高明亭,今廢。

三公坡 在府城西五里。成化間,都督韓雍嘗偕總鎮講武於此,後為大教場。

大江 在府城南。其源出夜郎牂牁江分為黔、鬱二水,合流於潯,又匯容、藤諸水,至此合桂江東流至番禺入海。漢武帝使馳義侯發夜郎兵,下牂牁,會番禺,即此江也。宋陶弼有詩。

桂江 在府城西。源出桂林海陽山,入靈渠合灕水,經昭潭,至府西南合大江,又名始安江,又名金沙江。

思艮江 在府城北二十里。其中多鱷魚,亦名「多賢江」 ,西南流入桂江。

東安江 在府城北四十里,南流入廣東封川縣界,入大江。

龍江 在府西北三十里,南流入桂江。舊有龍江驛。

長行江 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為長行、冠蓋、吉陽三鄉通濟之道,東南流至戎墟入大江。須羅江 在府西南六十五里。為須羅、平樂二鄉通濟之道,東流至思化洲入大江。

安平江 在府西七十里。以通安平,上接藤縣大壬、徐化諸鄉之際,又名白石江,南流至榕樹潭入大江。

江。𥳑水 在縣北,流入大江。峽山水 在府城北二十里,南流入桂江。長洲 在府城西七里大江中,居民百餘家自此愬流而上。又有思化洲、思恨洲、石思禮洲、黃陀洲,皆在江中,然居民稍少,不若長洲之多。按《縣志》:「在府城西南十里,縱三十里,橫三里,有山林池澤,民居頗繁,舊產桑寄生,兵燹後,伐耗殆盡。」 此上又有思恩洲、表洲、托洲,後悉避亂喪亡,今惟長洲、思化洲民稍稍復集。

繫龍洲 在府城東七里大江中,亦名七里洲,林木深秀,江漲時洲獨不沒,亦名浮洲。明解縉詩:「蒼梧城北繫龍洲,水接南天日夜流。冰井鱷池春草合,火山蛟室夜光浮。千家竹屋臨沙觜,萬斛江船下石頭。攲枕夢回霄漢近,珮聲猶在鳳凰樓。」 按《縣志》,解縉《記》云:「蒼梧無佳山水,獨繫龍洲一卷石,窈窕江上,長夏初秋」 ,三江汎濫,波洪濤湧,愈突兀見奇。嘗從江上登石巔,望不及城際,至巨浸汩城沒屋,此石仍挺峙水面,如未漲時,故古人謂為「仙跡。」

迴瀾堤 明萬曆己未年,郡守陳鑑築,以障放生池之水。逆流而西,遶城如帶,至力木橋,始泄入江。時堤上遍蒔桃柳,春來花艷如錦,有石碑「迴瀾堤」 三大字。

沙村陂 、石塔陂 俱在東安鄉。

漏塘陂 在長行鄉

林灘陂 在吉陽鄉

大陂 在多賢鄉

鱷魚池 在府城東。《搜神記》:「扶南王范尋嘗養鱷魚十頭,若犯罪者投與鱷魚不噬,乃赦之,無罪者皆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