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東籬之下有叢菊焉。西有隙地,種竹數枝,望之蒼翠 而森秀,又有梅數本參立乎前後。四時之中,物之生 意皆無盡藏,真讀書樂地也。於是合而名之曰「江東 書院。」區而別之:中曰「來薰」,滌塵襟也;西曰「拂雲」,聳清 操也;東曰「待月」,遣逸興也;北曰「履齋」,即退而省其私 之所也。客有過余曰:「前輩有為雙槐堂,有為桂山堂, 皆托物以命名也。子之堂有奇花異木,凡士之有志 於功名者,莫不藉此以寓意,子何不以是名之?」余謝 之曰:「昭昭者易晦,隱隱者必新。苟不隆其實,而欲慕 其名,君子恥之。若子所喻,非余之所敢知也。來阜物 之薰風,堅拂雲之勁節,賞月中之僊桂,坐對聖賢,欣 然若有所得,浩乎如有所充。退而修省其操履,仰不 愧,俯不怍,視履考祥,天爵既修,人爵從之矣。斯堂之 名,當因人而愈顯,物豈能名之哉?」客曰「唯唯。」既退,余 輒記其大略,以告來者。「嘉定十四年辛巳夏五月上 澣記。」

《平樂府學記》
元·常挺

「廣右嶺南重鎮,概管十六州。平樂,古昭州,後陞為府。 其地去大府不數,舍禮義之習,風化所被。前代科目 得人,甲於諸郡,故家餘俗,猶有存者。」府學去城可二 里許,居考槃澗之西。國初厄於兵火,前至元己卯,郡 監劉懷遠、知州孫武德經營創始。歲次壬午,武德之 子夢得再知州事,力加修理,規模益宏壯。然官政有 通塞,或興或廢,其可稱述者蓋無幾。至正二十有三 年,平章榮祿公總制軍旅,開署省事。其明年,以昭郡 重地,控制梧、賀,選本省理問官拓跋元善攝郡監,兼 義兵萬戶,勸農防禦事,以鎮撫之。君以是年六月蒞 事,前政多廢弛。君乃正身率下,早晚以思,寢食弗遑。 發號施令,與民更始。威惠兼施,寬猛得宜。自郡城達 於四境,吏民為之改觀。朔朢視學,見其上漏旁穿,震 風凌雨,日益傾圮。喟然嘆曰:「興崇學校,守令責也。余 敢不夙夜祗懼,恪勤厥職!鼎建祠廟,以奉祀事。」郡博 士趙顯祖、文學掾尹龍協力贊成之。乃考覈學租之 沒於某者,得粟一百九十八石;某氏儒士之義助者 一十錠。公與學官各捐己俸,共得數千緡,選匠具徒, 購木於昭賀之境。至正十二年冬,建立大成殿。舊殿 湫隘,不足以奉几筵,則擴而充之。應門兩廡,講堂齋 館,煥然一新。材木之良,工匠之巧,規矩準繩,深廣如 法。川流山峙,前拱後揖。聖容穆穆,侑坐肅然,祭祀以 時,洋洋如在。春夏《詩》《書》之教,朝夕絃誦之聲,使民沐 浴於膏澤,被服先王之道。元善可謂知為政之本矣。 恭惟我國家列聖相承,漸民以仁,摩民以義,孝弟,忠, 信,禮,義廉恥,太平且百年,士大夫以名節相尚,變故 以來,仗節忠義者無慮數千人,漢唐有愧焉。下至閭 閻窮巷,匹夫匹婦,與析圭擔爵之君子,同一貞節,不 為利回,不為威屈,皎然如日星之光耀,國「家仁厚之 澤」,於此可見。天理之在人心,有非強暴所可奪者。學 校有功於世道,豈小補哉?昔衛文公當春秋時,敷教 勸學,國以冨強,為時賢諸侯。漢文翁守蜀郡,率民子 弟教以經術,蜀文之盛,自文翁始。元善監是郡,不期 年而政化大行,吏畏其威,民懷其德,庠序之興,明倫 育俊,化民成俗,有古君子風。學既落成,來謂曰:「願有 以記之。吾聞古者大事書之於策,小事書之於簡,作 而不記,後嗣何觀?」建學,大事也,不可以不書。郡監元 善,先世西夏拓跋氏,龍川公姪,前世顯官,由京秩出 監象州,再陞省理問官,正直廉敏,才略過人,為當時 名公卿。子春舊居省幕府,相知為甚詳,以其言信而 有徵,謹具其顛末而刻諸石。是役也,湖廣省宣使權 平樂縣令余永、府判梁倉赤何功應、提控按牘譚紹 祖、主簿勾龍緣保、監工千戶于德元、府吏范宗傑、直 學陳元亨、知事何計孫,皆與有勞焉。是為記。

《府江三城記》
明·蔣冕

湘水出興安海陽山,分流而東經桂江,扺朔江,會荔 水,又合東南灕、樂二水而為府江,而桂則廣西三司 之治所在焉。自桂而通於梧,未有不經府江者。其江 之流洄洑湍,兩岸之山皆壁立如削,而林菁幽阻,為 猺獞所居。據險伺隙,以為剽掠。官舟商船往來,為所 患苦,蓋非一日。其間最為要害之地,曰廣運,曰足灘, 「曰昭平,上下百數十里。自昔立為三堡,戍以兩廣之 兵,合千餘人。然守無城垣,堡無棟宇,名雖曰營,而披 茅編竹,上漏旁穿,坐臥無所。一遇夫炎風寒雨,軍士 棲息,幸存之不免,夫且旦夕惴惴焉,恐寇盜突出之 不暇,其孰能揚鼓勇、當賊鋒哉?」先是,兵備副使餘干 張君吉議城三江,上其事於前。總督右都御史華容 劉公,方始事於廣運,僅完外城,而張君擢憲使去。未 幾,莆田鄭君岳以按察副使繼為兵備,會前功未究, 思續而成之。正德二年丁卯,今南京戶部尚書應城 陳公適以左都御史來總督軍務,鄭君具以其事白 之,公慨然報可。尋有柳、慶之師,公由梧至昭,溯府江 而上,歷前所云要害處,指授方略,令急為之。君乃以 是年冬,城足灘,廣袤百餘丈,高二尋,為二門,為樓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