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1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為建龍母祠祀之,有記。今廢。

楊貴妃故里 在本縣雲凌里。

楊妃井 在辛墟里羊皮村,世或傳在「太真故居」 內。

遠意樓 與「回回」 樓皆在舊州治城之南,宋時建。

逍遙樓 宋時建

思賢堂 在縣城南。宋守譚惟寅建,以祀前守唐元結、王翃、戴叔倫、韋丹及宋王次翁五賢。清心堂 在縣舊州治中。宋守王慶曾有所立《詩碑》。

思元堂 宋守王慶曾建,今廢。

繡江亭 在縣城外西南。江水橫流,諸峰環翠,為登覽之勝。

迎福亭 在縣西。《容俗》二月二日為迎富節,因名。士女踏青郊外,構亭小水之上,以為聚會之所。

萬松亭 在縣西北。唐劉禹錫《詩》云:「池北含煙瑤草短,萬松亭下清風滿。」 即此。

濯纓亭 在城西三江岸上,枕江而橫,上平如砥。石上有罅,狀如紫玉樽,受水數斗,清如滄浪。昔有亭,因名「濯纓亭」 ,今廢。

面面亭 在城東北大蓮塘,夏月種蓮,塘次有山,山上有亭,遊賞者四面皆可觀蓮,故名曰「面面。」 今廢。

古鐘亭 在城東門譙樓北,為懸禁鐘而建,傳云「鐘飛入龍潭,與龍相鬥」 ,即此。今廢鐘,移東門譙樓上,有《古鐘亭記》。

寶子亭 在城北,今廢。

登高亭 在城外西隅

讀書堂 在縣東一十五里,兩峰峭立,擁溪東下。相傳有漁舟夜宿其下,聞山巔有絃誦聲,因名。

經略堂 在縣南。唐經略使元結刺容州時,嘗遊翫乎此,因名。今為元武祠。按《縣志》:「在東門外。高阜臨江,下多石骨,當上流之衝。俯瞰三面,憑引都嶠,而控大容,一目盡繡江之概,最為勝。」 釣魚臺 在縣西三里。唐刺史韋丹政暇嘗釣於此。

野望閣 在舊郡城之東北。

龍興寺 在縣治西。元天曆間建,明永樂間重建。

龍驤橋 在縣南,跨繡江。

駱駝橋 在城南,跨繡江。唐刺史韋丹所築,在學宮右,今廢。

太平墟 一名「文昌墟。」 本學歲收租以供文昌之祭。

岑溪縣

岑溪舊縣 在縣東二十里,遺址尚存。

《永業郡 》,在城東三十里,今廢。即今永業鄉也。《連城縣 》,在縣東南五十五里。

廢南儀州 在縣境。唐置南義州,宋改南儀。舊領三縣,宋初,以連城、永業二縣省入岑溪,後州亦廢。

龍城站 在廢南儀州。山形似站,今屬岑溪縣。古寨址 ,往代人多居山巔為村寨,今有故基存焉。

黃巢駐兵石 在振子營下。石上有數字「葛石 」 ,相傳葛稚川割一片去。蓋「楊妃井。」 葛井 在村中,水清冽,飲之者俗以為多壽。逍遙亭 在城西四十五里,明正統間建,相傳鄧僊聚會處。

岑雄臺 在縣境上

《西瀧晴嵐 》瀧山壁峙城西,四時煙嵐多態,大雨水瀉石面,形如垂簾。振衣峰頂,一目萬里。俯瞰河流,直入襟帶。山後石穴,邑人避亂每居之。山麓有大小瀧,石磯咽水,聲如雷霆,若水落時怪石幻狀可觀。

《南樓遠眺 》,層疊高聳,「八窗玲瓏,四望水色山光,村村煙樹,夏則熏風拂面,夜則皓月窺簾」 ,種種幽致,堪入畫圖,恍一小滕王閣也。明季樓毀,今雖小葺,勝不如前。

《振岑松籟 》城北振岑樓,獨踞星峰,環山障列,窗中丘壑,檻底煙霞,實為一邑之大觀。近為俗吏毀去。樓前三古松,老幹挐雲,風濤畟畟,蒼鱗翠蓋,久歷冰霜,堪受嘉封,足稱喬望。《明末無故而枯,其二後一株復為雷擊》。

《鄧巘僊亭 》「鄧公逍遙亭,在雲松山頂。昔日飛仙聚會,今時遊眺登臨。滿岫松風,四山屏障,山花鳥語,送客傳聲,長嘯舒襟,令人忘倦。」

《葛巖瀑布 》昔葛稚川來往此巖,巖上有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