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關王廟 在縣治西南

岑溪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西。

社稷壇 在城西北

厲壇 在城西南

城隍廟 在城北

旗纛廟 在教場中

關帝廟 :在舊東門城內。

皇清康熙年間重修。

孝感祠 在城東。孝子丁密故居,鄉人祀之。李衛公廟 在縣西,祀唐李靖,靖以平蕭銑至此。明天順年間重修。

韓文公祠 在大洞福隆圍,邑人高熊徵有「記。」 雷神祠 ,本邑各鄉俱有,每三年用特牲祭,城北故有雷廟。

皇清康熙五年重修。

孝子祠 有二:一在城東,一在故居。其在城東者,

皇清康熙三年,本府捐貲,屬本縣。鼎建二座,前奉「孝」

子後奉啟孝大門一座,置祀田糧米六斗六升。其在故居者:

皇清順治十八年重修。

懷集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外南溪之南。萬曆十三年,知縣林春茂建齋房三間。久圮。崇禎十五年,修砌壇位,重建齋房。有記。

社稷壇 在江寧門外,上郭久圮,知縣謝君惠建。崇禎十六年,知縣李新修砌壇位,重建齋房,有《記》。

厲壇 在保集門外,崇禎十六年,知縣李新修。歲清明、中元,十月朔致祭。

旗纛廟 「在守禦所後。」

城隍廟 「在儒學左。洪武三年,知縣楊定省建。弘治十四年,知縣區昌修。萬曆十二年,知縣林春茂重修。」

關帝廟 在城北門外,後為文昌閣、三義堂。崇禎十六年,知縣李新建,有《記》。獨周里民黃師運、施白沙等田米七升,租二十石。務本里民孔子惠、施上宅等田米九升七合,租二十石。

關帝樓 在城西門。萬曆三年,知縣陳一定建。七年,蠻賊之變,顯靈助陣,斬首甚多。崇禎十四年,知縣李新重建。

大廟 在縣東,接廣寧界。凡仕宦客商往來,皆用牲醴致祭。舊址背東面西。萬曆十六年,改建「方向。」 崇禎十四年,知縣李新重建,仍復舊向。天妃廟 在溪南,正對南門。三月二十三日天妃誕日,邑人賽神作會,每旱,亦於此祈雨。靈濟廟 在城東門外。

孔公祠 在縣治西,為廣東南海孔端建。每歲清明、中元、十月朔,俱與厲壇同日祭。明崇禎間,縣令李偕邑人重修。按《懷集舊志》云:「端管領軍兵巡海,忽遇靈風,吹落懷集,遂僑居二十餘年。嘗有陰兵護境,馬、駱二姓為之創祠。」 據此,固荒唐誑俗之舉也。

陳公祠 在縣上郭,為知縣陳渙立。明崇禎末修,縣令陳置田以備祭祀。正月十六日,乃陳渙誕辰。每年正月初八日然燈,至十六日,縣官致祭。歲額支義渡工食三十六石,備致祭、修祠之用。知縣李盤清查租銀寄庫。

烈婦祠 在縣北里許烈婦傅氏墓前。明按院李立。崇禎十五年重建,有《碑記》。每年春秋致祭,本縣給銀三錢。又每歲以征蠻亭地租加給五錢。

解元祠 在縣治後,原祀高解元。邑人以蘇忞神主并祀。崇禎十六年,知縣李新委陰陽官劉睿明重修,移祀蘇忞於前楹,扁曰「兩解元祠。」 有記。

忠勇祠 在大岡墟。崇禎十六年,知縣李新修。五嶽行祠 在縣治東,永樂元年建,今廢。土主祠 一名「齊公祠」 ,在縣西門外,每接詔書於此。齊公相傳為本境土主,溪南有齊公墓。《鬱林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西北。

社稷壇 在城西

厲壇 在城北

旗纛廟 在州治東

城隍廟 在州治南

關帝廟 在十字街

五顯廟 在城北

元武廟 在城西北

武襄廟 在州城內,祀宋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