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2 (1700-1725).djvu/8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思恩府學校考        府志

本府

思恩府儒學 ,自明季文成公繕疏,遷治於荒田驛,原議建造於東門外朝天鳳嶺。時因方向未利,急欲圖成,遂卜築於南郊外,去城一里,荒僻簡陋,兼之溪河泛漲,朔朢行香,病於朝涉。至萬曆元年,知府侯國治捐金遷學於城內府治之東,即今所也。中建大成殿三楹,殿之前列兩廡各六楹,殿之後為啟聖祠三楹,祠東為明倫堂三楹,外為戟門三楹。戟門之南,為櫺星門。其名宦、「鄉賢」 二祠,從未啟建。每遇春秋祭祀,設位於戟門之東,拜跪於瓦礫之地。

皇清康熙十一年,本府知府金夢麟捐捧鼎建「儒學。」

原在府治南。明正統十二年,土官岑瑛請建。嘉靖八年徙建荒田新府。

陽明書院 舊建府治東。萬曆間,知府侯國治因學宮建在府治外,簡陋荒蕪,不足以安神妥靈,乃即書院而大之,改為學宮,即今所也。後遷建書院於府治西,堂舍俱全。因明末兵燹傾圮,空遺基址,鞠為茂草而已。現經本府知府金夢麟相度經營,將復新之。

社學 原建於府治西南隅。因明末兵變,悉遭焚塌。今基址為營兵結茅居住矣。

學田 十二畝,坐落樂昌三圖八冬定樓村。崇禎乙亥年,本府知府顧應暘捐置原戶郭二,令黃周留等佃耕,除武緣編差納糧外,每畝納租銀一錢六分六釐七毫,共納租銀三兩。

一、六畝五分,坐落《止戈》一圖,捐置之人未詳,原戶陶從陶保佃耕,除武緣納糧編差外,每年共納租銀一兩。

以上二項共田十八畝五分,共納租銀四兩。歷來俱本府徵收貯庫,周給。本府貧生自順治年間起,歷年俱起解學道。

學塘 二口,坐落南郊外,諸生月課取給於此。又明知縣陳熙紹捐俸置有學田數十畝,坐落白山興隆土司地方,原有碑文在學儀門內。「相傳明末反賊張常及興隆土司韋萬安率眾為亂,城中一切碑文」 舊制悉被毀滅,此田竟無可查。

社學田 共一百二十二畝七分,每年共納租銀四十三兩五錢。此項銀兩,明季以前本府徵收,即以之修建社學,延立社師,給以月廩,使之教迪民人子弟,以及貧而無力讀書者,給以燈油之資。順治年間,因地方新闢,悉作編剩,起解充餉。康熙八年,編入《賦役全書》。

外州縣

武緣縣學 自唐武德始,宋天聖九年始備。明洪武二年建於城南壽寧寺右。宣德九年知縣黃宗廣建明倫堂。正統八年縣丞封純建。景泰三年縣丞梁晚昌、教諭譚經建兩廡、戟門。弘治十七年燬。正德二年,御史顏頤壽遷城內南街。十五年知縣姚明誠重修。嘉靖十三年知縣馬汝熙復遷於南門外,徹壽寧寺為之。二十五年,知縣鄧體靜復遷於寺右舊址。四十一年,南寧府知府方瑜委署經歷徐恩、教諭鄭豫夫修葺。隆慶元年,巡按御史朱炳如行縣通學呈,復令知縣楊大韶復新之。萬曆十二年,知縣鄭學醇重修。大成殿三楹,東西兩廡各七楹,戟門三楹,櫺星門三楹,明倫堂三楹,在大成殿後。東西各有齋,各有楹。啟聖祠三楹,在大成殿後。祠後有敬一亭。名宦祠,在啟聖祠左。鄉賢祠在啟聖祠右。

修文書院 在縣東,知縣劉誥建,明萬曆八年廢。

社學 明隆慶初,知縣楊大韶奉文修建。南庠、東庠、羅諳、依嶺、葛墟、林里、陸方、赤旗、林墟、平豐、潭灣、甘村、鄧柳、下沙、歐村、韋桐、韋陽、高麗、羅墟等社學,近悉圮壞,惟南庠葛墟尚存。南庠瓦房一座三間,小塘二口。地東至學宮牆直三十二丈;南至路,橫六丈五尺;西至塘,直三十四丈;北至壕,橫十九丈。

田租 原額田塘稅畝通共二頃一十六畝零五釐,年編銀一十一兩。內拋荒田塘稅共九十一畝零五釐,該荒學租銀四兩七錢三分。墾熟田塘稅一頃二十三畝,年徵熟銀六兩二錢七分。原支給貧生月課,用,令年終解提學道。西隆州學 改流未久,儒學未設,知州王譽命草創茅屋於州西南山麓以祀。宮牆殿廡,一無所建。

西林縣學 改流未久,儒學未設。

白山等九土司,學校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