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2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邊寅賓館、土地祠。右邊獄房,外為大門,上為譙樓。大堂後建穿堂,左邊為庫,內為縣衙。左邊倉廒及後衙頹壞。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莊振徽重建。

典史衙 ,在縣左。廳一座三間,後衙一座三間。教諭廨 ,在舊學址,前後廳各三間。

訓導廨 在舊學址,前後廳各三間。

分司署 在縣治東。正堂三間,穿堂一間,後堂三間。萬曆十二年,知縣鄭學醇修。

城守原未建置衙門。康熙七年,知縣莊振徽、千總江輝同捐買民舍,改為城守公署。

黃桐驛 、硃沙驛 、白石驛 ,俱圮。

《覃李》公館 在城東四十里覃李村,知府侯國治建。

上司公館 在城東門內。

府教場 ,在東關外。演武廳一座,三楹。前有抱廈,後退。座長各如廳。

縣教場 舊在北門外。明隆慶初,知縣錢盛移置於城東紅泥嶺,久圮。萬曆十二年,知縣鄭學醇重建。

常平倉 舊在府治外。明末焚燬基址,久建營房,今建府大門內,西旁瓦屋二所,共六間。捐資積榖,以備饑饉。

預備倉 在縣南。官廳一間,廒一座,三間。遞年本縣自理,積穀二百石。萬曆八年,知縣黃約修。養濟院 在北門外。

鄉約所 在城內

西隆州治 治因新設公署,草創茅屋土室,僅蔽風雨。按州署前知州石篤生詳允建於扁牙之壩樓山,今改遷於本州之砦兇山。州署西向,大堂四楹。堂後為川堂,左為倉、右為庫,兩廊為書吏舍、積貯案卷。最後有樓,為知州廨,堂外為大門,上設譙樓,南北兩側為衙役班房。

州同署 :西向。大廳一座三間,前為大門,後為廨。

州判署 未建,今葺茅屋暫寄。

吏目署 未建,今葺茅屋,暫寄。

守備署 ,北向。大堂一座,堂後兩廊,後為廨堂,西為千總署,西南為千總廨,正北為大門。西林縣署 建自康熙六年。在城居中東向,中建大堂三楹,後為川堂三楹,左為倉,右為庫,後即知縣廨三楹。大堂前左右六房吏役,前為儀門,周圍俱築土垣,正東則為大門。

縣丞署 ,建自康熙六年,在城東門內,東向,廳廨前後二層各三間,周圍俱築土垣。

典史署 建自康熙六年,在城東門內,東向,廳廨前後二層各三間,周圍俱築土垣。

駐防守備署 建自康熙六年,在城西門內南向,堂署前後二層各三間,周圍俱築土垣。千總署 建自康熙五年,在城南門內東向,堂廨前後二層各三間,周圍俱築土牆。

白山土司署 舊在喬利墟旁,因被兵變,瓦礫無存。今移隴兔村,創結茅房,與民雜處。

興隆土司署 ,舊建置於喬利兵變之後,燬殘殆盡。今於蘆河城頭淥河村建草署二座,為堂、為舍,與民同居。

定羅土司署 ,建自明萬曆年間。在木城頭南向。中建正廳,左右兩廊,為書役房舍;外為大門,上為譙樓;後為中廳,左右兩房為書室、客舍;最後為司廨,東西各有廂房。明末兵變傾毀,今未能修復,現遷住在司治西側。茅屋前後二層各三間,與民雜處。

舊城土司署 ,建自明萬曆年間,在八峰山下,居城之中。門樓一間,大堂一座兩楹;中堂一座、兩房;後廨一座、四房。餘無倉庫側舍。

下旺土司署 ,舊建在首城頭內,因明末兵變焚塌,於順治戊子年間遷居那海堡石城頭內,起建茅屋三座,北向。前為司堂,中為廳,後即司廨。協理房一間,在中廳堂外為大門。

那馬土司署 ,舊有磚瓦,兵變被毀,今止草蓋。大堂一座三間、後堂一座三間、內衙五間,協理房一座三間。

都陽土司署 ,舊衙二座,在岊皂村,因罹兵變,瓦礫無存,今止茅草。蓋署一座三間,與民雜居。古零土司署 ,原無衙宇,歷來司官自行捐資,構椽而居,共置署宇三進。前為大門,中為大堂,二堂後為廨舍數楹,僅蔽風雨而已。

安定土司署 :舊有磚牆衙署一座在舊州,久廢。今以地六村為司治,止有茅屋。前後兩座,共六間,與民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