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2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伊嶺山 在縣南三十里。《樂昌一圖》:上有巖,極深邃。宋嘉祐間,周師慶結庵修煉,坐化。巖中有古刻詩像銘贊,後人因名其巖曰「望仙巖。」 思鄰山 在縣東十五里靖安坊。《一統志》云:「昔何鄰有道術,百餘歲隱此山,後不知所往,居人思之,故名。」

暗山 ,在縣南三十里。《樂昌一圖》:「兩山夾翼,林木深阻,儂智高常結壘於此。」

黃道山 ,在縣北二十里。《止戈一圖》有巖,黃道人修煉於此,鄉人立像祀之。

印笏山 在縣南五十里。《樂昌二圖》:平地突起如笏,高數十丈,又名獨秀峰。

帽山 ,在縣西十五里。《永寧一圖》:「山形如帽,故名。」

茅山 ,在縣西三十里。《永寧一圖》

都決山 在縣南六十里。嶙峋高峻,登之可望高峰。

郎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永寧一圖》。狀如人立。崢山 在縣西北十里。《永寧一圖》。上有泉,甚清冽。

房山 與「都山」 相連。

耳山 與房山相連

榜山 ,在縣南二十里。《樂昌二圖》形如掛榜,因以為名。

武臺山 ,在縣東二十里。《止戈四圖》,狀如半月,為武緣諸山之秀。

劍脊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永寧七圖》形如劍脊,中有隘路,通往來行人。

潘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永寧一圖》:山頂二石,狀如人形,中有泉,四時不涸。

華蓋山 在縣,《永寧七圖》俗名岊偘山。起鳳山 在縣東,平地特出兩峰,如鳳騰霄狀,上有飛來寺。

高峰嶺 在縣南五十里。樂昌一圖:高二百餘丈,周一十五里,南界宣化,北界武緣,通南寧府要道。山峰陡峻,路徑崎嶇。康熙年間,思南協守副將王三華捐俸募匠修平,行旅稱便。明知縣鄧體靜有《高峰歌》,見《藝文》。

天井嶺 在縣南二十里。《樂昌一圖》:山頂有馬跑泉遺趾。詳後《古蹟》。

長嶺 在縣西十里。《永寧一圖》。路平如砥。紫金嶺 在縣南二十里。《樂昌二圖》。有儂智高營壘遺跡。嶺傍有井,相傳昔人發得藏金者,故名。

韋公巖 在縣東北一百里。《止戈六圖》相傳韋將軍征蠻終於此,鄉人立廟祀之。

「感仙巖 」 在華蓋山內,有巖幽敞。

獅子巖 在縣北四十里。止戈一圖,知府周璞與傅山人同遊,有《詩》云:「數載塵埃笑白頭,乘風今喜到巖丘。勢迴西北瞻宸極,雄峙東南鎮粵州。半壑幸同遺世士,一官深媿富民侯。雲蘿石壁生平興,即欲投簪向急流。」

望仙巖 即伊嶺山,內有巖深邃。宋嘉定間,有道士周師慶結庵其上,修煉坐化。巖中有古刻詩像銘贊,後人銘其巖曰「望仙。」

仙女洞 ,即題詩巖,在縣西三十里。《樂昌四圖》石巖深廠,三面石壁上有古題詩「朝天巖仙女洞」 六大字,墨跡猶存。至仙女之事,則不可考。七星坡 ,去縣三十里。《樂昌二圖》形若七星。南流江 在縣南,源出大明山淥黎,由歐村、韋村合下沙、博澀二水,經布山口,下黃峒村,合馱轉江,會西江流出宣化大江而去。

西江 在縣西門外,源出大明山劍江,由琢玉、韋梁,經大纜厄渡至白范村,合思恩江,下硃砂渡,至閉芒橋,又合仙湖江流下駱柴村,直至陸楚,抵西門,遶五海會,南流出宣化大江,水中有石鼓,傳云「擊之則風雨至。」 列八景內。

那楞江 在縣葛墟。北出紫金山,右與紫金江至祥雲嶺下合流,出鄧橋北達南流江。

靈水 即靈犀水。在縣南二里。江底平石,源泉湧沸,夏月江水漲潦混濁,此獨清澈,日光薄射,五色晶熒,上有元帝廟,禱輒應。《一統志》云:「昔有犀出水岸,頂有光彩。」 鄧炳詩云:「簿書勞勌幾搔頭,策馬乘西瞰碧流。一味香甘通肺腑,四圍幽靜豁心眸。漁樵相識供迎送,鶯鳥無羈任去留。莫道瘴鄉炎暑地,此中能有四時」 秋,

三潮水 ,在縣西一百三十里。源出南山,前有廟,水一日潮汐者三。

咘排水 在武緣東北。由黃道山流出東橋,會南流江,直抵南寧大江。

暮水 在駱村南,有泉常涌清澈,夏寒冬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