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2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左闢之以為朝室,又北闢之以為陰室。作室於北牖 下,以為陽室。作斯亭於中,以為中室。朝「室以夕居之, 夕室以朝居之。中室日中而居之。陰室以違溫風焉, 陽室以違凄風焉。若無寒暑也,則朝夕復其號。」既成, 作石於中室,書以告後之人,庶勿壞。「元和十二年九 月某日,柳宗元記。」

《柳州山水近治可遊者記》
前人

古之州治在潯水南山石間,今徙在水北,直平四十 里,南北東西皆水匯。北有雙山,夾道嶄然,曰「背石山。」 有支川,東流入於潯水。潯水因是北而東,盡大壁下, 其壁曰「龍壁」,其下多秀石可硯。南絕水,有山無麓,廣 百尋,高五丈,下上若一,曰「甑山。」山之南皆大山,多奇。 又南且西曰駕鶴山,壯聳環立,古州治負焉。有泉在 坎下,常盈而不流。南有山,正方而崇,類屏者,曰「屏山。」 其西曰四姥山,皆獨立不倚。北流潯水瀨下。又西曰 僊奕之山,山之西可上,其上有穴,穴有屏,有室有宇。 其宇下有流石成形,如肺肝、如茄房,或積於下如人、 如禽、如器物甚眾,東西九十尺,南北少半。東登入小 冗,常有四尺,則廓然甚大,無竅,正黑燭之高,僅見其 背,流石怪狀。由屏南室中入小冗,倍常而上,始黑,已 而大明,為上室。由上室而上,有冗北出之,乃臨大野, 飛鳥皆視其背。其始登者,得石枰於上,黑肌而赤脈, 十有八道可奕,故以云。其山多檉,多櫧,多篔簹之竹, 多橐吾。其鳥多秭歸。石魚之山,全石,無大草木。山小 而高,其形如立魚。在多秭歸西。有冗類仙奕,入其冗 東出。其西北靈泉在東趾下有麓環之,泉大類轂,雷 鳴,西奔二十尺,有洄在石澗,因伏無所見,多綠青之 魚及石鯽。多鯈。雷山兩崖皆東西,雷水出焉。蓄崖中 曰「雷塘」,能出雲氣,作雷雨,變見有光。禱用俎魚豆彘, 修形糈稌酒,陰虔則應。在立魚南,其間多美山,無名 而深。峨山在野中,無麓,峨出水焉,東流入於《潯水》。

《柳州羅池廟碑》
韓愈

羅池廟者,故刺史柳侯廟也。柳侯為州,不鄙夷其民, 動以禮法。三年,民各自務奮:茲土雖遠京師,吾等亦 天民。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則非人。於是老少 相告,教語莫違。侯令凡有所為於其鄉閭及於其家, 皆曰:「吾侯聞之,得無不可於意否?」莫不忖度而後從 事。凡令之期,民歡趨之,無有後先,必以其時。於是民 業有經,公無負租,流逋四歸,樂生興業。宅有新屋,涉 有新船,池園潔修,豬牛雞鴨,肥大蕃息。子嚴父詔,婦 順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條法。出相弟長,入相慈孝。先 時民貧,以男女相貿,久不得贖,盡沒為隸。我侯之至, 按國之故,以傭除本,悉奪歸之。大修孔子廟,城郭巷 道,皆治使端正,樹以名木柳,民既皆喜悅,嘗與部將 魏忠、謝寧、歐陽翼飲酒於驛亭,謂曰:「吾棄於時而寄 於此,與若等好也。明年吾將死,死而為神。後三年為 廟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侯降於州之後堂, 歐陽翼等見而拜之。其夕夢翼而告之,館我於羅池。 其日丙辰,廟成,大祭祀。過客李儀醉酒慢侮堂上,得 疾,扶出廟門即死。明年春,魏忠、歐陽翼使謝寧來京 師,請書其事於石。余謂柳侯生能澤其民,死能驚動 禍福之,以食其土,可謂靈也。已,作《迎享送神詩》遺柳 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柳侯河東人,諱宗元,字子 厚,賢而有文章,嘗位於朝,光顯矣。已而擯不用。其辭 曰:「荔子丹兮蕉黃,雜肴蔬兮進侯之堂。侯之船兮兩 旗,渡中流兮風泊之,待侯不來兮不知我悲。侯乘白 駒兮入廟,慰我民兮不嚬以笑。鵝之山兮柳之水,桂 樹團團兮白石齒齒。侯朝出遊兮暮來歸,春與猿吟 兮秋鶴與飛。北方之人兮謂侯是非,千秋萬歲兮侯 無我違。願侯福我兮壽我,驅厲鬼兮山之左。下無苦 濕兮高無乾,秔秫充美兮蛇蛟蟠。我民報」事兮無怠, 其始自今兮欽于世。世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宋·曾鞏

談者謂「南越偏且遠,其風氣與中州異,故官者皆不 欲久居,往往車船未行,輒以屈指計歸日。又咸小其 官,以為不足事。」其逆自為慮如此,故其至皆傾搖解 弛,其憂且勤,其習俗從古而爾。不然,何自越與中國 通已千餘年,而名能撫循其民者,不過數人耶?故越 與閩、蜀始俱為夷。閩、蜀皆已變,而越獨尚陋,豈其俗 不可更歟?蓋吏者莫知其治教之意也,意亦其民之 不幸也已。彼不知由京師而之越,水陸之道皆安行, 非若閩溪峽江蜀棧之不測,則均之吏於遠,此非獨 優歟?其風氣吾所諳,與中州亦不甚異,起居不違其 節,未嘗有疾,苟違節,雖中州寧能不生疾耶?其物產 之美,果有荔枝、龍眼、焦柑、橄欖,花有「素馨、山丹、含笑 之屬,食有海之百物,累歲之酒醋,皆絕於天下。」人少 鬥訟,喜娛樂吏者,唯其無久居之心,故謂之不可。如 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耶?古之人為一鄉一縣,其德 義惠愛,尚足以薰蒸漸澤,今大者專州,豈當小其官 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說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 不小其官,為越人滌其陋俗而毆於治。居閩、蜀,上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