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2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黃山谷云:「余往在江南,絕不為人作草,今來宜州,求 者無不可。」或問其故,告之曰:「『往在黔安園,野人有以 病來告者,皆與萬金良藥』。有劉薦者諫曰:『良藥可惜, 以啗庸人』。」笑而應曰:「有不庸者引來。」聞者絕倒。 黃山谷《跋李資深書卷》云:「余謫處宜州半載,官司謂 余不當居城市中,乃抱被入宿於城南。余所僦舍齋 上無雨蓋,旁無風障,市聲喧瞶,人以為不堪其憂。余 以為余家本農,使不從進士,則田中廬舍如是,又何 不堪其憂耶?既設臥榻,焚香而坐。」

慶遠郡城江北有會仙山。由丹流閣而上,懸崖百尺, 石洞區其半,是為崔、莫二仙姑煉丹處。中有丹竈,竈 頂石蓬皆金碧色,光彩燦然,蓋丹火燻爍也。竈後即 二仙臥所,頭臂股脛兩形畢現,深入石寸許。崖峭甚, 人罕躡者。至必香楮默禱之,方能緣焉,不則惟望嘆 而已。

鄧氏,宜山人,頗能詩,嫁為同邑吳某妻。吳以罪被逮 赴省,鄧以衣寄之,而附以一絕云:「欲寄寒衣上帝都, 連宵裁剪眼模糊。縫成寬窄無人試,淚逐西風灑去 途。」又《題畫菊》云:「良工妙手任安排,筆底移來紙上栽。 葉落花黃長自媚,等閒不與蝶蜂來。」

思恩、荔波二縣西北界,上與貴州爛土司、黎平諸彝 相接,不通王化。有美杉生山下,山頹覆壓,不知幾千 百年矣。彝云「是諸葛丞相伐而埋之。」雖未盡然,要亦 兩漢、先秦時物也。彝人每候其地有紫氣上騰,則群 聚穿土輒得之。紫色,形類牛角,投於水即沉解為棺。 出市之恨,薄而且短。

慶遠府部外編

《府志》:宋守張公自明者,文雅風流,迥出塵表。一日集 諸士民言曰:「吾入關矣。」士民隨之詣九龍,入一峒天, 光景殊別,有石碑題名曰:「宋刺史丹霞張公之墓。」鐫 磨宿搆,公飄然而入,浮雲半掩,峒口漸合。今其石門 宛然,遂相傳為丹霞巖云。

德興士人李扶,字助國,為宜州司理,秩滿還鄉,云:宜 州產一物,物狀如人,長丈許,遍體生鱗甲,獨據野廟。 初唯搏食畜獸,浸浸及人,峒丁多為所害。屢黨眾數 百往攻之,怪見人至,輒遁升山巔,運巨石下擊,眾驚 走不暇,雖強弓藥箭,四面交射,皆莫能入。膽壯者以 利刃刺之,其堅如石,亦不能傷。獄有重囚曰馬超巡 檢者,武鷙悍勇,坐殺人久繫獄。自言於郡曰:「願取此 怪以贖罪。只得二鐵椎,重三十斤,當獨往。」守命鑄大 椎遣之,別選精兵三十以助。遍巡諸峒,入一野寺,見 微逕,似有大足跡。次方丈,睨傍室,野獸毛骨,縱橫塞 路。超側身出,掩諸扉,獨留一扇撐拄之。俄聞山下颯 然有聲,乃此怪負雙鹿穿林而來。超亟起發扄,陷其 一足,椎仆於地,翻手搦超腳,撮其股肉一大片,超連 椎撞其胸,遂死。之後拔劍斷頸,流血數斗,呼集助兵, 舁尸獻於郡守。峒丁踊躍歡謝,遂貸超罪,還原官。 河池州近山地,牧童十餘人聚而戲,或歌或舞,或吹 笛。情方洽,忽見山半一人,約長二丈,面闊三尺餘,長 倍之,披髮鳥喙,背有二翼,俯觀群童為樂,嬉然而笑。 少間垂舌長過腹,群童大驚,皆反走。其人能蠻語,連 呼曰:「合合合,勿驚勿去。」仍歌舞吹笛以樂,令群童復 聚吹笛歌舞焉。其人喜,拊手大笑,聲震林樾。已而復 垂舌如故,久之乃去,遂不復見。

慶遠郡城有宋建元玅觀扁,題「寥陽殿」,著「宋致和年 號。」壯麗巍峨,柱盤二木龍,備極工巧。每夜失龍所在。 雞鳴,見龍遍體苔覆,聲自學宮泮池來,相傳與泮龍 鬥歸也。道士釘以鐵血,流三日夜而後止。

慶遠郡城隍廟,明初有選慶守,途遇一官,儀仗同。及 會,詢其故,曰:「公主明,某主幽,兩賢不相妨。」及之任,齋 宿會神,舉動如兩賓相見,眾訝之,別無所見。後晤,見 簷端懸一婦,笞責甚楚。問其故,曰:「此某氏不孝婦也。」 守懇之神,寬其罪,嘆曰:「幽明之不可通也如是。」遂辭 不復見。頃只見蟋蟀懸於簷,訪氏罪病狀,果然。舊有 《紀異碑》,今毀。

宜山上五里,明初有鐘飛至多靈山,復飛至橋頭村, 驗所從來。鐘所著,係浙江紹興鐘也。村民即其地建 梵宇。今鐘向存,製異時鐘。

慶遠衛都指揮戚綱守河池所禦寇,衛民日嘗語人 云:「思恩縣近村山林中,樹杪有二人,約長一尺五寸, 武人裝束,白竹纏芒屩,度枝過樹,如履平地。村民觀 者相遠僅丈許,容色甚和,若有意捕之,則在樹杪不 下,急之即行,如飛,去而復來者數月。」又趙村一日有 二人牽二蛇入人家,繫於樓下,登樓索食,主人見其 服飾異常,炊食之。食畢,下樓解蛇,叱而鞭之,化為龍, 各乘其一,騰空而去。

成化十九年三月夜,宜山縣生員韋黼,與數友宿於 齋中,夜半忽失此數人,而門窗關楗如故。及旦遍求 無所得。越三日,始於都指揮彭瑛塋寢得之,病不能 言。徐以安神定魄劑服之,數日始語云:「是夜有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