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日燦建有記

敬一亭 知縣潘復敏建,「有記。」

寫心亭 舊為濂溪祠地,後接筆峰,前開池沼,久傾圮。康熙壬子,郡守馬元捐俸重建為「四賢祠」 ,并創此亭。池蓄山泉,秋冬不竭,夏月蓮花盛開,有叔茂之遺愛存焉。亭額有跋。

清平亭 在城北數武。亭前一片地,舊為墟市。嘉靖丙午,郡守陳大綸建,侍御何維柏有記。自鼎革後,亭廢墟罷,一望荒蕪。康熙壬子,郡守馬元捐俸重建,檄曲令周韓瑞董成之,以培地脈,不易亭名,另立碑記。興復市墟,利民通商,惠莫大焉。

南皋亭 在南門外,對河,久圮。康熙壬子,通判池鳳翼捐俸重建。

《霖梅亭 》在永安鋪。康熙甲辰,通判楊耀先捐俸建,為煮茶施眾之所。

燕譽亭 在城艮隅,下瞰相江,陳文惠公書額,後廢,因並模「燕譽亭」 字于蔣穎叔碑陰。

「曲江亭 」 在通津門外。

西郊亭 在西河

鳳來亭   、觀風亭   、半山亭 俱在郡後筆峰上。

「暑鄉亭   。」 「方壺亭   。」 「延月亭。」

「景行」 亭 俱在濂溪祠內,今廢。

艤舟亭 在芙蓉驛,今廢。

九成臺 ,舊名聞韶臺,在北城上。建中靖國元年五月,蘇子瞻與蘇伯固北歸,郡守狄咸延之臺上,伯固謂舜南巡奏樂於此臺,宜名九成。子瞻即席為銘,自書,刻石臺上。後以元祐黨事,碑毀臺圮,遂以西城上武溪亭為臺。蔣之奇《武溪深詞碑》,原在延祥寺,元祐八年郡守譚粹移亭中。後人於碑陰模「九成臺」 字二:一小楷,是子瞻書;一大篆,是湖南曹文公書,元李齊賢有詩,明洪武元年,千戶趙貴重修,教授陳仝記。成化六年,千戶趙雄建重樓,教授方玭記。嘉靖六年,知府唐昇復刻,子瞻銘,通判符錫書。

逍遙臺 在城南。刺史薛道衡建,今廢。張九齡有《登逍遙臺序》并詩。

風度樓 在府治南。張九齡為相,元宗重之。每用人,必曰:「風度得如九齡否?」 郡人因以名樓。後移府學右,頗卑隘。明守符錫特高廣之。

風采樓 在府學左,為余靖建,與風度樓相對。陳白沙有《記》。

韶陽樓 在南門外,臨江,元末廢。唐許渾夜宴於此,有詩。

文英樓 在後街,今廢。

朝陽樓 在武水西城堞上。唐皇甫湜有記,今廢。

文奎樓 在通衢中,列科第題名。明嘉靖壬辰知府鄭騮建,順治十八年知府趙霖吉重建。薰風樓 在南門外濟渡處。明弘治己未知府曾煥建,劉存業「記。」 頹圮,知府符錫重建。前立四柱石坊,增築馬頭,題曰:「廣右通津。」 知縣潘復敏重修其坊,題曰「嶺南重鎮」 ,今廢。

燕譽樓 在西河,舊有西郊亭。明守符錫因創浮梁,建《坊表》,遂於濟川坊後創樓,以「燕譽」 名,緣古亭也。

文溪樓 ,在鹽羅街近河。嘉靖十七年建,今廢。金鑑堂 ,宋時建,在府治西花園中,取《金鑑錄》,故名。

思古堂 在府堂西。宋郡守狄咸建,蘇子瞻《銘》以為謀議出政之所,又有「燕樂」 、「魚樂」 二亭。政寶堂 在府治西花園中。宋時有蘇軾、黃庭堅石刻,楊萬里《跋》。

清淑堂 舊九成臺下。宋王安石隨父益守韶讀書於此。楊申詩:「但願清淑氣,盡散海嶺隅。」 中流。砥柱堂 明崇禎丁丑,知縣潘復敏重建。有記。

忠慶堂   。清樾堂   。丹荔堂。

「會仙堂   」 、「考古齋 」 俱在宋提刑衙,元之分司內,即今察院。

迎仙館 在芙蓉驛,今廢。

清輝館 「臨武水」 ,今廢。

皇華館 《臨湞江》,今廢。

通天塔 在城南湞武合流處。明嘉靖戊申,知府陳大綸建,有詩。萬曆癸卯,推官吳三畏重修,郡人李延大有「記。」 歲久將傾,塔頂被盜。邑人周朝遇以其為韶城水口關鎖,有志修復。謁院道持冊請助,用仍不敷,遇破產以終其事焉。侯安都宅 在府城西四十里桂山之下。公沒後,鄉人於此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