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6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義倉 二所一在城東,一在打鼓墜。知縣林文豐建。

養濟院 在縣東半里,舊教場地。

漏澤園 在斗門山大路之北,又名「千人井」 ,今廢。

翁源縣治 ,唐以前無考。唐時在安陽里羅江。宋淳化中遷下窖,景祐初遷濛繼遷岑水,又遷細草岡。元大德間,并入曲江,於縣治設巡檢司。明洪武初,復建於長安鄉,知縣田裕創建廨宇。正統元年,知縣朱昱重修。成化十一年,知縣吳政重建。弘治十年,知縣顧節修。嘉靖十二年知縣傅雲修。正堂三間,後堂三間。衙在後堂北。幕廳二間,戒石亭,正德年廢。崇禎十二年,知縣朱景運重立。六房,東西共八間。耳房庫在正堂左,儀門三間。

主簿衙 在幕廳左

典史衙 在儀門右。吏舍在典史衙後。

申明旌善亭 在譙樓左右。崇禎十年,知縣朱景運重建。

陰陽學 在嶺南道左,今改為「預備倉。」

醫學 在「陰陽學」 後,今改為「預備倉。」

僧會司 在翁山寺,今廢。

督撫行臺 在三華鎮,久廢。

嶺南分司 舊在縣治東。明洪武元年,知縣田裕徙創儒學之左。成化年,知縣吳政重修。府館 在嶺南道左,知縣顧節建。明嘉靖十五年,知府鄭騮「以其空地,改建新預備倉。」

桂山丫巡檢司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舊址倒塌,開墾為田。明嘉靖八年,知府彭大治遷於南浦。十七年,巡檢楊材新葺。崇禎八年,土豪拆毀,申詳究罪。十一年,巡檢沈復初重建。

新預備倉 舊倉在南門。嘉靖十五年,知府鄭騮、知縣曾極因其窄隘,議以陰陽、醫學并府館餘地,改建倉廒,二十八間,吏部尚書湛若水有《記》。

養濟院 在西門外

英德縣治 ,即湞陽故地。元末兵燹,明洪武二年革州為縣,縣丞曹觀創建。三十二年知縣熊友信重建。成化三年知縣傅寧、二十二年知縣丘策各重修。正德四年知縣嚴淳重建。是時縣無大門,倉獄在外。嘉靖三十一年遂有劫庫越獄之事。知縣諶廷詔始以嶺南道廢地易民房建門。正堂三間,扁曰「鑑空衡平」 ,後堂一間,扁曰「豈弟堂」 ,曰「視民如傷。」 縣衙在後堂北。幕廳一間,在正堂左。戒石亭六房,東西八間,儀門三間,耳房庫一間,在正堂右。儀仗庫一間,在後堂右。主簿衙在幕廳東。典史衙在幕廳後。吏舍在六房之下。

陰陽學   、醫學 今俱廢。

僧會司 在縣西明化寺傍。明洪武十九年設察院 在縣西北大慶山,古英州學地,今廢。舊布政分司 原在舊湞陽驛右。明嘉靖五年,以司驛地共改遷儒學,復以按察分司右教官舊衙建布政司,其隘陋尤甚。嘉靖二十年,知府符錫移建二分司於大慶山察院左右舊分司合為府館,崇禎四年,府館復廢為關帝廟。舊按察分司 在縣西門城內,臨街。

南韶道 在分司左,今未修。

觀風別署 在南門外

象岡巡檢司 去縣東一百里。

洸口巡檢司 去縣南五十里。

清溪巡檢司 去縣北一百里。明洪武二年,開設。成化二十年,巡檢彭驥重修。

浛光巡檢司 即名浛洭。古浛光縣地,在縣西一百里。明正德九年,本府同知韓銑築城。恩浹倉 在縣東。明洪武十六年,創倉廒二十間,官廳一間。其總門舊扁曰《存恩敕法》。

預備倉 在縣城外龍頸街。明正德五年,創廒房十八間,官廳一間,前門三間。嘉靖十四年,知縣何世綸重修。

清溪預備倉 、浛光預備倉 、象岡預備倉三處,俱明成化二十二年通判伍薰建,今廢。養濟院 在明化寺前,知縣易文元建,被洪水沖頹。萬曆十六年南韶道批行建,復議於無祀壇右官地起造。十七年知縣蘇大用創建。漏澤園 在縣北二里大慶山,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陳維賢奉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