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十六卷目錄

 韶州府部彙考二

  韶州府城池考

  韶州府關梁考

  韶州府公署考

  韶州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十六卷

韶州府部彙考二

韶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曲江縣附郭。

韶州府城池 ,周圍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基廣二丈,中廣一丈五尺,上廣一丈。吳末,始築於湞水東蓮花嶺下。唐刺史鄧文進移於武水西南。梁乾化初,錄事李光冊移州治於武水東、湞水西。五代偽漢白龍二年,刺史梁裴始築州城。宋皇祐、紹熙間,屢加增修。寶元二年,郡守常九思修望京樓門。見《余襄公記》。明洪武二年,知府徐真重修敵樓二十九座,復建五門:曰湘江,曰乾門,曰東門,曰南門,曰西門。永樂初,樓壞,城圮。十五年,千戶趙銘、趙貴先後砌築。天順七年,重作五門城樓。成化四年修,蓋串樓一千一百五十三間,敵樓二十六座。弘治十四年,知府曾渙清出。軍民私占南壕一段,北壕二截,各城門外「近城腳壕岸,官樓、店房、瓦草房及賃空地自蓋房屋,通共三百四十六間,園地八十三丈五尺。每年各賃納官租銀,以備修城之用。」 嘉靖四年,知府唐昇修築,傾圮城垣二十餘處。二十年,知府符錫修串樓三百五十間及五門大樓:東曰聞韶,西曰鎮越,新開門曰望京,湘江門曰迎恩,南門曰「阜民。」 萬曆丙辰,洪水決西城而入,隨即補葺。天啟四年,知府吳兆元另開新東門。崇禎九年,以《堪輿》言,稍徙上數十武,俾巽水隱通泮池。池東南六百零一丈,西臨武水,無壕。北二百一十六丈,東北四百零四丈。

外州縣

樂昌縣城池 ,周圍三百六十丈,基厚一丈三尺,高倍之,垛牆高四尺。明洪武二年,知縣索彥勝始築土城,開四門。成化二年,知縣潘昱重加版築浚壕。弘冶元年,通判伍惠、知縣吳景溫、葉蓁、宋瑚,相繼甃磚拓五十丈,串樓二百六十八間。弘治庚申,知縣袁賓重修。城門四座:東曰東川,西曰西瀧,南曰武水,北曰「桂山。」 正德七年,知縣林琦築東、南、北子城。嘉靖二年,知縣龍章修串樓,十六年,知縣張堅「修四城門。萬曆八年,知縣張祖炳重建四門城樓。崇禎十四年,知縣羅銘鼎重加修築,較前高六尺,厚二尺,增以雉堞,頗壯。」 金湯西郭子城,「嘉靖四十一年,知縣王三聘准士民呈,築子城於西門外,以衛內城。後因瀧」 水衝崩城垣堤岸。

皇清順治十六年,紳衿白世師等具呈知縣《盧璣准》。

「《示子城》居民糾金修整,其一切地方夫役,照舊例蠲免。」 池西北長一百五十丈,深五尺,闊倍之,南臨武水,東臨祿溪。

仁化縣城池 ,周圍二百八十丈,基廣一丈,中八尺,上七尺,高一丈,後增高數尺。仁化舊城,唐垂拱所築,今在縣北十里走馬坪。宋開寶間,縣省入樂昌而城廢。咸平三年,復置縣於今所,而未有城。至明成化四年,通判蔡周始築土城。十一年,知縣李淮清砌四門以石。十六年,知府王賓、知縣翁同修砌以磚石,創門樓四座,串樓二百八十六間,知府王賓記。二十三年,知縣丘璥砌磚南壕城腳八十餘丈。正德十年,李萼修北門外子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嚴時中重修串樓。萬曆二十一年,知縣司馬暐重建四門城樓、串樓。崇禎十四年,知縣楊憲卿增築數尺。池東南北二百一十五丈,西北七十丈,闊一丈。東臨河,無壕。

乳源縣城池 ,周圍一百八十三丈有奇,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五尺。宋「乾道三年,置縣於虞塘,攝事司理劉天錫始築土城。至淳熙丁未為賊毀,知縣曾造重修。德祐乙亥,又為賊毀。至元至正三年,山寨據叛。十二年,郴寇攻陷,義士鄧可賢率民置砦固守。明洪武元年,知縣張安仁遷於今治,在洲頭津,築土城守之。天」 順六年,通判杜宥、知縣李鑑始易以石,并浚外壕。成化十七年,知縣孔俊創串樓一百七十六間,建東南二門,東曰「拱陽」 ,南曰「迎薰。」 正德十二年,樂昌猺賊圍攻,隨被樂昌總甲龔福和等伏兵殺敗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