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兵額一百二十八名,「清遠」 、「英清」 二江道哨官統之,分守沿江一帶為十營。後來兵額漸削,借防連猺之陸兵一百六十名,額漸削而兵亦漸弛。至今始分設汛守,或調或撥,原無一定之例。新安縣:

防守新安營,額設兵五百名。康熙三年,再立邊界,增兵五百名,共足一千名。原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兼轄大鵬所防守營,并轄東莞防守營。康熙四年,廣州左路總兵張國勛奉

旨移鎮康熙六年,總兵于《奮起》移鎮康熙七年罷,移。

鎮總督周有德以《大鵬營》屬「惠州副將管轄」 ,而新安營不轄大鵬、東莞二營矣。

花縣

「駐防;城守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四百名。」 先是,花山叢巒伏莽,寇盜靡寧。康熙二十一年,內巡撫李士楨大發官兵,分四路俱進,勦撫並用,始底蕩平。因調遊擊一、守備一、千總二、把總四、兵八百八十名,分駐紗帽嶺、高埔、石林、麻岡、石甲、蕉坑、正逕、黃竹湖、官田、大木垠、車頭塾、屋源水西坑、麻嶺埔等處防守。至康熙二十五年內,奉

旨「建立縣治,前兵半撤,設守備一、千總一、把總二、兵」

以二百名城守,以二百名分防各要地,民遂安堵。

連州

「駐防」 載入:「經制」 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戰兵三百九十七名、守兵五百九十五名。

陽山縣

陽山自順治九年九月內「象寇」 陷城,藩院委遊擊吳標、莊棟梁、牛彔、陳九亮、守備薛瑩、千總孟得勝、莊一德、張官祿等提兵至縣,於是年十一月十三日恢復。隨奉藩院題授遊擊吳標分守連陽遊擊,領兵一千名,防鎮三連,駐扎連州。分撥把總一員,伍登領兵二百名,防守陽山縣。駐防城守把總一員、兵一百九十八名,係防鎮三連駐扎,連州官兵共一千員名內撥連。自土寇披猖,諸逆乘機擁竊偽號,「虎踞山寨」 ,遂阻聲教。郭盧茅諸將雖統師恢勦,然旋復旋陷,卒無成功。順治十年八月,選甲喇王泰、副戎莊棟梁、遊擊吳標,領兵再進三連,以圖恢復。王、莊、吳三將抵連陽,即先收拾人心,以固根本。次第設議,勦撫兼施,戰守並用,一時王、彭、唐、徐、羅、蔡諸巨憝,非授首即歸命,欃槍頓掃,群凶靡餘,連遂底定。

連山縣

駐防城守千總一員、兵一百九十八名,係駐防連州官兵共一千員名。內撥駐防連州星子把總一員、兵九十九名。

廣州府物產考一       府志

府總

穀屬

黏 《舊志》:有青黏,有黃黏,有花黏,有銀黏,有油黏,又有鼠牙黏、冷水、拋犁、茅包、錦、黃魚串之目,獨交阯黏為多。

稻 有早稻,有晚稻。晚種黑穗而修芒,雨不足則種之,不播而穫曰「穭稻。」 經穫而再生者曰「稻孫。」

秫 秫雜於稻,俗呼曰糯。《舊志》「有安南糯」 、斑魚糯、白糯、黃糯、蕉糯、油糯、翻生糯、荔枝糯十數種,不可以釀酒。

粳 惟《增城》、新寧、連州見之。

黍 有黃、白二種,較諸稷猶多。舊傳廣州地熱,種麥則苗而不實,自霜雪時降,今芃芃盛矣。有小麥,有蕎麥,麻最多,用以造油豆與麥,惟高坂生焉。《舊志》:花豆、綠豆、黃豆、青豆、白豆、紫豆、大烏豆、小烏豆、斑豆二種,花豆、黑豆、龍爪豆、角豆、刀豆、扁豆、芒豆一種,出新會。胡麻、黑脂麻、白脂麻、蘇子,俱可造油。烏紅、沙豆、鼠尾豆,出陽山。布屬。

有土綢,有水綢,有土絁,有《絲經》,有兼絲,有《麻經》,有葛,有蕉,有苧,有青麻,有絡麻,有火麻,有斜紋,有雪被,以白綿絲為之,亦有紅者。若花布、花被、竹布則出增城。要之惟綿布為盛。綿有吉貝,又有木綿。其木高四五丈,花殷紅,大於杯,花落則絮蘊焉。採之不盡,則漫空而飛,其觕者任為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