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糞郊草,不剪香芸,一人向隅滿堂,為之不樂。英雖 遐邦,民亦多事,設或簿書糾紛,獄訟填委,目前之事, 且剸裁之不暇,尚安能縱燕游之私耶?細民困於衣 食之不給,而饑寒是恤,加以盜賊擾之,而法不能禁。 方咨嗟愁歎之不已,則眾以為憂,公獨以為樂乎?今 公自下車,勤恤民隱,上以宣布天子之德惠,下以詢 考風俗之利疾,不待報而事無不舉。刑清而法平,吏 畏而民服。以故獄無冤囚,庭無留訟。水旱不作,年穀 屢豐。士類雲集,商旅輻輳。至於農夫野老,莫不騰誦 於山林壟畝之間。然則眾以為樂而獨以為憂乎?古 人云:「樂不若於眾。」則斯亭之搆,非為己私有,皆所以 從民欲也。投轄登臨,縱步杳藹。古木連落,藤蘿下垂。 野猿遐攀,汀鷺群立。兀坐幽石,塵勞頓捐。以至「酌乳 水以煎雲,臨釣磯而烹鮮。勝通天之萬像,嗤碧落之 難到。」公既至而民亦從之,歌聲往還,絃管迭奏。不知 使君之樂遊人耶,遊人之樂使君耶?若夫煙霞夕收, 萬籟俱息;微風四來,纖塵不到;月炤流水,金波散搖; 禽鳥不喧,漁火上下。公於是時登高臺,邀賓從,酌壺 觴,賦歌詠,陶然有得於心意之表,此又所樂,非眾樂 也。雖然,賢者固有是樂矣,如公之宏才遠器,亦安能 久居此乎?行當膏澤廣土,豈止同民樂於一邦而已? 異時桃李成陰,松竹交翠,丹荔夏熟,雜花秋香,後人 愛之,勿剪勿伐,其猶甘棠之思乎?惜夫采詩之官廢, 輿頌不得以上達,敢摭其實,為之記云。希覺,太守名 也,民先,其字也。奉新宰溫陵林斐、郡從事臨慶梁回、 金雞洪敏修、湞陽令新淦何執禮嘗從公遊。亦可以 託名於不朽,無媿於古人矣。紹聖二年三月望日記 於崖石。

《南山十詠序》
劉仲湛

湞陽郡山水,於五嶺為勝概。郡齋而南,幾千步,於一 郡復秀。絕秀之中,鳴絃峰稱最。其盤青峭壁,排虛而 起,下壓巨江,上摩層霄,周視崢嶸,森如導衛。世傳大 舜南狩,援琴於茲,因而名焉。故於其南建亭,曰「薰風 亭。」下則有涵暉谷、凌煙嶂,並載《圖牒》。近歲又遷立先 師之廟,居於其址。像殿齋廬之外,復立二亭、一閣、一 堂一院,以為學者講習宴息之所。其爽塏幽致,則控 帶巖壑,韜映雲霞,縱妙極毫素,未能圖寫其髣髴矧, 蕪詞蔓語,一聯一詠,而欲模狀之哉?是以文於石,題 於板,前後鱗次,中的者益寡。惟今古渤海舍人篆勒 廟垣,有「江聲瀉洙泗,山色似龜蒙」之句,比興切至,得 《風》《雅》深旨。其餘眾作,則若九牛在目,不遇庖刃也。主 上應元符之歲,仲湛以佐著作局來守是邦,邦僻事 𥳑,間得與僚友遊賞其下。既而歎曰:「物之奮奇蓄異, 雖在朝市,不遇知音者,則必與夫碌碌同棄,況其遐 遠者乎?」暇日因用古體,賦成十章,刻之石壁,庶以洩 茲山之久憤,且使觀之詠之者識《桑林》之音耳。

《濂溪書院記》
朱熹

「秦漢以來,士不知學,言天者遺人而天無用,語人者 不及天而人無本。專下學」者,不知上達而滯於形器; 心上達者,不務下學而溺於空虛。憂於治己者或不 足於及人,而隨世以就功名者,又未必自其本而推 之也。夫如是,是以天理不明而人欲熾,道學不傳而 異端起。人挾其私智以馳騖於世者,不至老死則不 止,而終亦莫悟其非也。宋興,九嶷之下,舂陵之墟,有 濂溪先生者作,然後天理明而道學之傳復續。蓋有 以闡夫太極、陰陽、五行之奧,而天下之為中正仁義 者得以知其所自來。言聖學之有要,而下學者知《勝 私復禮》之可以馴致於上達;明天下之有本,而言治 者知誠心端身可以舉而措之於天「下,其所以上接 洙泗千歲之統,下啟河、洛百世之傳者,脈絡分明,而 規模宏遠矣。是以人欲自是而不得肆,異端自是而 不得騁。蓋自孟氏既沒,而歷選諸儒受授之次,以論 其開創興復、汛掃平一之功,信未有高焉者也。」先生 熙寧中嘗為廣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而治於韶,洗 冤澤物,其兆足以行矣。而以病去。乾道庚寅,知州事 周侯舜元仰止遺烈,慨然永懷,始作祠堂於州學講 堂之東序,而以河南二程先生配焉。後十年,教授廖 君德明至,故祠頗巳摧剝,而香火之奉亦惰弗供。明 年乃增廣而作新之,像設儼然,列坐有序。月旦朢,率 諸生拜謁。歲春秋釋奠之明日,則以三獻之禮禮焉。 而猶以為未也,則又日取三先生之書以授諸生曰: 「熟讀精思而力行之,則其進而登此堂也,不異乎親 炙之矣。」又明年,以書來告曰:「韶故名郡,士多愿愨,少 浮華,可以進於道者,蓋有張文獻、余襄公之遺風焉。 然前賢既遠,而未有先生君子之教以啟迪於其後, 雖有名世大賢來官其地,亦未有能摳衣請業而得 其學之傳者。此周侯之所為惓惓焉者,而德明所以 奉承於後而不敢怠也。今既訖事,而德明亦將終更 以去矣。夫子幸而予之一言,庶幾乎有以卒成周侯 之志也。是亦德明之願,而諸生之幸也。」廖君嘗以其 學講於熹者,固不復辭,而輒為著先生倡明道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