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寶月庵 在東坑。康熙十一年建。

照月庵 在城外照月巖,今廢。

西源庵 按《縣志》,「創於僧覺度。在邑城西門外壕側,僅數畝許,樹木蔥鬱,不啻林泉。而前逼海濱,萬里澎湃,島嶼拱峙,鷗鳥迴翔,風雨晦明,皆成奇觀。右有亭,翼然屹立,凡貴人送客,往往宴集於此。康熙十九年,知縣張明達所建也。」 甘溪庵 「按《縣志》」 ,「在高頭崇鎮鋪。康熙十六年,創於僧閴堂。地周數畝,環以竹木,內蒔花」 果。雖堂止數楹,而高敞軒朗,氣象爽豁。前對梧桐,青碧如畫。閴堂以詩名,又好遊,嘗曰:「足不遍名山,負此生矣。」 庵成數年,旋授其徒主持杖錫。渡嶺而北,有見之於長安者,或曰又西入秦云。三官堂 在城西門內,千戶袁釗建,康熙五年,總鎮張國勳改修。前座奉三官大帝,後座奉佛。前後兩邊添置別室,築圍作園,貴游便之。《花縣》

隆興古寺 按《縣志》:「在瑞雲山下。」 相傳寺創於唐元時重修,荒碑斷碣,僅餘片石。其可識者有云:「四百年來古復今,歷盡春秋幾寒暑。雅表禪師巨眼翁,逢緣來作山中主。」

竺峰庵 在水口村

連州

光孝寺 在城隍廟東。宋泰始七年建。宋嘉祐六年,僧法辨重建。初名「嘉祐」 ,後改名「天寧萬壽」 ,最後又改今名。明嘉靖二十二年,僧普化又重修新之。

翠峰寺 在州朝天門外。明弘治九年,郡守曹鎬重修建嘉靖二年,寺改為祠,祀唐宰相劉公瞻。萬曆七年,復建觀音閣於祠之後。

惠宗寺 在興賢門外,俗呼「北山寺。」 唐貞元間,僧景常、元慧始建。明嘉靖二年,改為二賢祠,移其鐘於譙樓。二十八年,改為三賢祠。三十八年,改為四賢祠。四十二年,再闢地建祠於寺後。大雲寺 ,宋開寶郡守董樞建。明嘉靖二十八年重建。

明覺寺 在泗洲堂

覺宗寺 在嶽廟東

「香雲寺 」 在香雲街。

順山寺 在興賢門外

清涼寺 在楞伽峽。已上諸寺,今俱廢。

天慶觀 舊在興賢門內。明隆慶丁卯,另闢地鼎建。

清虛觀 在靜福山。梁大通中,廖清虛居此山修煉,至陳光大二年上昇,鄉人即其居為觀。宋隆興中,屢降天書百二十餘軸。神宗加賜顯號曰「靈禧真君。」 觀宇弘敞,東西有御書閣、洪音樓,歲久頹敝。

真祺觀 ,在錦青,舊為游仙觀。北有石如劍,南有山如棋。相傳觀自唐時飛來,然不可考矣。延真觀 ,在白鶴山,唐武后永昌元年建。山前後各有石級。

元真觀 在瓦窯岡

龍津觀 在獨角龍

青霞觀 在雙鳧水口

東陂觀 在塘頭坪

丹臺觀 在嶽宮前,原名「興化」 ,又云「女冠觀。」 唐則天朝天授元年賜額,後改今名,今廢。

清都觀 在嶽宮右,舊有巨鐘。諺云:「丹臺觀裏井。覺宗寺內龍,報恩殿上佛。」 清都觀裏鐘。今廢。《陽山縣》。

北山寺 在縣治北賢令山之東。循石磴層折而上,古松遶逕,清泉響澗,石橋流水,環門穿舍,迥然別有天地。中為元帝殿,一名「北殿。」 左為文昌祠,即七賢祠。右為觀音堂,嗣建觀音閣於北殿之後,以堂地改造「三元祠。」 明崇禎四年,邑人歐陽熙改建文昌祠於觀音閣之右,以原祠地建關帝殿。西寇之後,祠殿圮廢。今稍修葺。元帝東殿 在東關外,郭升暨典史王占春重修。

嘉興寺 在浦下鄉,去縣治八十里。

證因寺 在縣北八十里常歲青蓮村,宋延祐二年建。

大慈寺 在縣東二百步。宋熙寧二年建,今廢。嘉祐寺 ,在浦下鄉羅村。元至元間建,去縣三百里。

觀音寺 在浦下鄉馬鞭堡。元至正六年建,去縣東北三百里。

香積寺 在縣北二百里浦下鄉馬水村,宋紹興元年建。

超化寺 在縣北三百里浦下鄉旱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