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容數十人,元季民多隱於中。又北一里曰「馬頭岡」 ,其上多松。又西六里曰旗峰山,山半有泉,冬夏不竭。

龍鬱山 在府城西五十一里,幽深盤旋,以形勢名。其木多橄欖、人面,其鳥多鷺鷥巢焉。又西二里曰山南鎮。

潯岡山 在府城西十九里。多楓柟,其下潯水出焉。下有馮章靖公祖墓,今已蕪沒。西南二十四里曰𧒽岡,民居田疇環之。又西南五里曰豐岡,多美草。又西三里曰黃岡,其下有青龍寺,今廢。又西十二里曰黃雀岡,特起水中,在大岡堡。又西六里曰蘇山岡。

越秀山 按《縣志》:會城主山在城內稍北,上有越王臺,臺西一里有歌舞岡,其陽有越臺井,西為鮑姑井。越王臺,趙佗因山為之。唐韓愈詩「樂奏武王臺」 是也。明都指揮花英於山巔起觀音閣,山半建半山亭。劉龑時疊石為呼鸞道,沿道而登,折而北為歌舞岡,佗三月三日登高處。劉龑時夾道栽花作臺觀,為九日登高之所,又名越井岡。前有古井,鑿自佗時,深百尺,泉味甘冷,南漢號「玉龍泉。」 宋丁伯桂覆石開九竅,因名「九眼井。」 世傳佗墮金杯井中,後於石門得之。鮑姑,葛洪妻。

肅連山 按《縣志》:在西北四十里,連大象山,中有石洞。

海目山 按《縣志》:「在西南一百四十里。」 山在海中,兩峰並列如目。其麓多奇石,有芳秀亭、龜石、釣臺,景類金山。

三洲山 按《縣志》:「在西一百七十里,一名黃岡。聳拔千仞,週迴百餘里,峰巒數十奇者,為石閣峰、獅子峰、將軍峰。有竹子嶺,狀如蜈蚣,支掉百出,直馳二十餘里,亦名蜈蚣嶺。東為大唐坑,景類盤谷。其山西連高明,南接新會,與西樵並為邑之鎮山。」

鴉山 按《縣志》,在西南六十五里,山純石,多古榕,幽雅可人。山南里許有碧玉池,長百餘丈。獅子山 按《縣志》,在府北一百十里,形如獅子,常有雲氣覆之。

番山禺山 在府城內東南。番山在南,禺山在北,相聯屬如長城。南。漢劉龑鑿平之,就番山積石為朝元洞,後改為清虛洞。復以沉香為臺,觀於禺山上。按《圖經》云:「番山在郡學後」 ,今學後亭扁曰「番山。」 是也。禺山在宋之清海樓堞下,今布政司譙樓址是也。

蓆帽山 在府城北四里,今雙井街。高二十餘丈,週六里許,平坦可容車馬,以形似名。其木多松柏,其草多茅蘆,相傳上有南漢劉氏郊壇遺址。成化三年,都御史韓雍立墩其上。前一里曰西竺山,上有廣果寺,今廢。東一里曰象山。馬鞍山 在府城北一十里。《南越志》:「秦始皇時,望氣者言南海有五色氣,遂發人鑿之,其」 鑿處形類馬鞍。一云:漢馬援嘗駐兵於此,每風雨晦冥,嘗聞人馬之聲,跡之,得鄧宓墓。今號北山。馬蛟山 ,在城北七里。舊《志》:「俗傳昔有蛟化為馬以惑人。其陽多松竹,其陰多刺桐,最多怪獸。」 又北四里曰虎欄山,多松蘿。

白雲山 在郡城東北十五里。其上常有白雲覆之,其下多塊石,有泉焉,遄飛琅琅,其名曰「九龍。」 舊《志》:「安期生隱此,無泉,有九童子見,須臾泉湧,故名。」

棲霞山 在白雲西南五里。舊《志》:一名景泰雲峰山。昔景泰禪師卓錫得泉,故名。今按:卓鍚泉在羅浮唐子西,有記,非此泉也。又云:泉初湧時,雙蟹出焉,又有仙人守之。張鎮孫《棲霞山》詩有「萬山飛翠映遙空,一抹清霞淡復濃」 之句。舊有寺,今廢。又山之下,泰泉之水出焉。舊《志》:李昴英有文溪小隱軒,及泰泉、玉虹、飲澗二亭舊址,洪武初,孫蕡築「白雲山房」 於其上,今廢。又一里曰「太霞洞」 ,洞之南曰「聚龍岡」 ,又折而西,曰「御書閣。」

《舊志》
閣內有康與之舊隱順庵以宋高宗御書

故名與之憸邪。紹興中謫居於此,其木多松棕,其草多龍鱗,龍鱗俗呼「過江龍。」 有獸焉,如蜥蜴而銳首,其名曰鯪鯉,食之巳滯。

亂石山 在郡城東北二十里。一曰紫雲山,與白雲相連,俗呼「白雲後洞。」 巉巖高峭,林谷深邃,彷彿不類人境。以多奇石,故名。其木多杉柟,其草多蓬葧。其下西南一里,月溪之水出焉。舊有寺,今廢。

博大山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鼎溪之水出焉,中有銅鼎。《南越志》云:「山下溪有神鼎,天晴水澄時見之。刺史劉道錫遣人繫其耳,耳斷,鼎復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