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0 (1700-1725).djvu/5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窈中」 出一水通中溪。中溪產鮋魚,形細而味腴。每秋分,魚入崖洞穴居,春分出中溪,達外江乃孕。

牛角坡 在縣城西,隔河十里。坡勢環曲如牛角,邑景稱為《牛坡樵唱》。

大角尖 在城南三十里。雙峰聳翠,遠拱縣城。黔江 在縣北,通沅水,發源牂柯,至沅合㵲,自北逆行而西,曲屈二百餘里,南至於黔。其自西南來會者曰「渠水。」 渠之西為清水江。清水之源,自貴筑入粵西界,由夜郎至通州與渠水合。東至於黔,與沅合流,始名黔江,東注達於洞庭。洪江溪 在黔陽縣東一百六十里,東北流入沅水。

朗溪 :在城內。自察院坡,由奎光閣出濠達江,縣因以名。今湮。

柳溪 在城南五里,源出大角尖,流入黔江,沿溪垂柳含煙,邑景稱為《柳溪煙雨》。

浙溪 在城西十里,源出沅州西龍鄉界,流入渠水。

大洞溪 在城東南五十里。石洞深邃,水泉湧出,注而成溪。相傳有龍居其中,土人祈雨輒應。長坡溪 在城東九十里。

大龍溪 在城東南一百里,源出羅翁山。小龍溪 在城東九十里,源出柘木岩。

中溪 在縣城北一里,產油魚,味美。下流有橋,橋下有崖泉,味極甘,人多取飲,名曰「可泉。」 獅子灘 在黔水下三里,灘有伏石,狀如獅子,因名。沸聲如雷,又名獅子吼,邑景稱為《獅灘漁網》。

紫蘿百丈灘 在獅子灘下五里。

瀵水灘 在百丈灘下五里白馬角上。其水源自底沸湧而出,因名。

鸕鶿灘 在城東三十里,《邑景》稱為「鸕鶿春浪。」 連洲灘 :在鸕鶿灘下十里,三灘洲渚相連,因名。

大洑灘 在洪江下五里。其水傾瀉而回復,因名。

小洑瀉灘 在大洑下十里。

碗盞灘 在小洑下十里。

黃絲滾洞灘 去碗盞灘十里。中泓拗折,舟行最險。

高溜洞灘 在城北三十里,其水迅下,折而復留,因名。險與「黃絲」 等。黔邑山水奇險,入同灣而上,灘多急流,橫岩截江,間不容舟。山川之險,於斯而極。

龍潭 ,在縣東五里。深澄莫測,大旱不竭。灣潭 ,在黔水上十里。

同灣 :在城東一百六十里。縣之東界。

龍陽洲 在城西南,沅、渠兩江合流處,中夾沙洲,橫帶雙江,隱見隨水高下。每水落洲出,沙尾高起水面數尺,邑中之士必有登科者。

雪騰湫 在縣東南五十里。水泉騰湧,濺珠如雪。歲旱祈之,輒有雲雨之應。又名「雲騰湫。」 回龍塘 在縣東二里。溪流入沅。

大蓮塘 :在城北七里。舊產蓮,因名。

唐家溜 在城北五里。有倒樹挺生水底,舟觸輒覆。康熙三年冬,一日溺死數人。知縣張扶翼募善水者入水,以藤纏其根,督數百人拔之,害始除。

「龍井 」 ,在黔陽縣城南五里。平地中一竅,周圍石壁,水泉不竭。

爛木坑 在三山頂。頂有水一池,大旱不竭,久雨不溢。天旱取水,祈雨輒應。相傳為「婆婆大聖龍井 。」 去縣南五里。平地中一竅,周圍石壁,水泉不竭。

冷水井 在城東一百里稔水溪。相傳諸葛武侯駐師於此,乏水,掘而得泉,飲而甘之,因名麻陽縣。

西晃山 在縣南二十里。峰巒秀麗,聳立如屏。天時晴明,紫翠萬狀,縣學皆面之,為邑鎮山。浮石山 在縣東七十里,獨峙水濱,約高五丈。水泛挺出,若浮石然。

苞茅山 ,在縣東九十里。上有三脊茅,可以縮酒,即古人所貢之茅。

龍門山 ,在縣東六十里。連山參差,崩石對峙。相傳有黑白二龍鬥於此,石為之裂。

都督山 在縣北九十里。相傳唐都督撫鎮溪蠻,駐兵於此。

青紅山 :在縣治東南一十里。巖嶺幽奇,花竹掩映,青紅如畫。

犀眉山 ,在縣南二十里。相傳昔有犀出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