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0 (1700-1725).djvu/1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相維,其疏間之機不萌也。自是而後,殷之三仁,周 之二老,或死或去,一時進退,而世之盛衰係焉。大夫 出百世下,當戰國憑陵,異端並興,無復先王之法,至 或視其君如寇讎,委而去者,獨能正道直行,蹇蹇好 修,以信見疑,以忠被謗。雖哲王之不悟而不忍,懷其 情而不發,又不肯委厥美以從俗,以至恐皇輿之敗 績,傷靈修之數化,吐露情實,欷歔反覆,尚冀其君之 改,庶幾秦不入,楚不危,而臣之職得矣。一上官大夫, 吾何與責?後之人深求其志,則君臣之義,如之何其 廢之?彼懷利以事其君,固不足道,若夫諫而不用,悻 悻然窮其日之力以去,況可與語殺身成仁之事哉? 大夫卒於自沉,要非私其身者,其有功於世教多矣。 由是而觀,以死勤事,自當祀於其地,顧乃以言而取 之,豈為深知大夫者耶?沅在五溪之間,去郡五里,邦 人築宮以祀,其來已久。水旱有禱必應,祠故無記,僅 刻本傳於石。或者病其缺典,鄉之秀彥,父老同辭而 請於余,因誦所聞如此。至於興置本末,則非今日求 記之意,故不書。

《重修同天寺記》
黃叔豹

錦州,唐之盛時,為江南道。大曆之後,方鎮跋扈,自河 北、山東之地,天子且不得有。自是以還,唐之州郡名 存而版籍貢賦不上於縣官者,往往是也,況要荒萬 里之外乎?熙寧初,王師初出,而復河、湟數千里之地, 於是五谿之酋,悉以其地與眾內附,而唐之遐荒遠 裔,始復為中原有。六年十二月,城錦州,徙辰麻陽治 之,而以其縣隸沅州。八年,即城之東隅為浮屠寺,詔 賜額「同天」,又詔歲度僧一人。其後二十年,余來尉是 邑,官舍民居,類皆茅茨板屋,上漏傍穿,而獨同天僧 舍,穹堂奧殿,樓觀環傑,門廡深邃,雖通衢大邑,罕有 問寺僧則道沖主之,言曰:「始有僧緒居此,時屋室僅 足以除風雨,而其徒乞食常不足。凡」五年而緒死,繼 而舉道沖來為住持,乃召集其徒謀曰:「今吾徒有寺 而無屋以居,有眾而無田以食,異時行乞於人,終歲 勤且益窶。若將致吾力以求天地之時利,生吾禾,植 吾稼,築吾垣,建吾舍,庶幾將休焉。」於是得官之棄地 於縣西南二十里。高則壟斷磽确,下則汙澤沮洳。以 為黍則積潦而不洩,「以為秔稌,則五六月之間,水無 所瀦。」方官募民為田,皆過而不顧。始與其徒「披攘荊 棘,誅鋤草茅,度地之原隰,視山之流泉,築堤絕溪,激 水而上,鑿山刊石,以為畎澮。彝高增卑,身先畚鍤,羹 藜藿,食麰菽,窮日力而不休。」積十年而溉田幾百畝。 又因寺之故基,增斥而芟除荒穢。築垣而基之者,縱 一百「八十三步,其廣一百二十四步。」伐木於山,役工 於徒,凡樸斲甄冶、板築圬墁之事,與夫土木金甓髹 彤黝堊之費,未嘗以干吾民。至是二十年,而棟宇穹 然重成,自門闥至殿寢,與夫庖湢庫庾,便齋宴室,以 數計之,為屋二百四十有五。以窮荒虎豹之區,而能 化為莊嚴佛土,非其智足以有為,弗能也。惟吾士與 農,幼學而壯行,寒耕而暑耘,其勤亦已至矣。然而蓬 戶甕牖,短褐糟糠,常不免於其身。浮屠氏宮室乃獨 侈於天下,又能不取於吾民而自成,何哉?今沖之為 屋與食,其器械衣裳,皆出於其身力,而不求於人,則 沖之視其黨亦無媿矣。非獨無媿於黨也,吾民游惰 而不衣食其力,與夫士不「致力於學,農不致力於田, 工商不致力於器與貨」,是皆可媿矣。沖之績可書而 傳也。余故為之書,且使熙寧開拓之歲月有攷焉。

《昭烈王廟記》
饒端學

昭烈廟者,南嶽忠靖王行祠也。寶慶初元夏四月,端 學之母弟敏學來令此邑,視事謁廟,廟貌毀撓,顧懼 弗稱靈威。越三年,疏理賦餘,得緡錢,倡邑民撤新之。 子來葉力,不踰時落成。走書湘中屬紀事。按朝奉大 夫方公師尹《淳熙後記》云:「昔官京口,被旨賑濟淮陰, 因讀《棄指亭記》,始得王顛末。王諱抃,姓張,唐天寶中」, 家滑之白馬。任俠尚氣,每出輒袖金椎。安、史之亂,張 巡、許遠保孤城抗祿山,睢陽築臺募死士,得南霽雲 為將。霽雲與王素厚善,遂俱入睢,乞師賀蘭進明。進 明本無出師意,且壯二士,欲彊,留之,為大饗張樂。霽 雲慷慨言曰:「出睢陽時,人不食彌月矣,義不忍食,縱 食亦不下咽。今無以反命,奈何?請置一指以示信。」因 拔刀斷指,血淋漓以示進明。王感憤,瞋目裂眥視進 明,亦斷一指。偕還,射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笴曰:「吾還 殺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識也。」城陷,王與霽雲、巡遠 皆死之。又按《清湘志》:政和初,賊犯沅州,城危垂陷,眾 急有禱,王縱火反風,賊不能近郛又云:聞若有人呼 外兵來援,遂退郤四十里。州上其事,特封靈佑侯。端 學以為忠義之士,此心更千載如一日爭光,日月雖 晦蝕於一時,而天實顯之,有終不可得而逸者。故王 姓名可逸於《唐史》三十六人之間,而威德在人,自不 能忘於沅水之上。今攷《忠義傳》,又載巡遣霽雲敗賊 寧陵,別將二十有五,而逸其姓名者亦四人。益知山 巔水涯斷碑遺文,有助史闕,為多端學記事,復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