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0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卷目錄

 辰州府部藝文一

  辰州瀘溪令趙公碣銘并序唐張九齡

  沅州昭靈廟記       宋黃㽦

  重修同天寺記       黃叔豹

  昭烈王廟記        饒端學

  瀘溪縣儒學記      元張圖南

  瀘溪縣八景記       明王珩

  府學文筆峰記        戚熙

  辰州譙樓記         戴敏

  邊防條議         游震德

  新息侯廟記         薛瑄

  重修伏波祠記       王世隆

  修建露頭城記        前人

  大酉洞記          前人

  巡邊遊乾明洞序       管稷

  懷遠樓記          石珮

  辰陽新建參天寶塔記    陳性學

  彈子洞記          胡直

  遊大酉小酉偏崖洞記    吳瑞登

  槃瓠辯           羅泌

  前題           侯加地

  辛女崖辯          前人

  大酉妙華洞銘       湛若水

  銅柱賦           曾鑑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六十九卷

辰州府部藝文一

《辰州瀘溪令趙公碣銘》并序
唐·張九齡

有唐瀘溪令晉國趙君,諱某,字某,終於其位。嗚呼!《魯史》既沒,稱行者不在茲乎?荀孟以來,論命者亦何謂也?放其言而無苟,作合乃遷;行其志而不迴,與權必遂。故道每屈於位,身必後於時,而猶守真不奪,固窮自若。立誠者既獨其所善,尚德者徒隨而為名。名非欲彰以美實而自著,位非欲下,以屬守而遂卑。此由「命而然與?為自我而然與?」 無代無之,而余實續之矣。公大祖旰,北齊河間通守,因家乎饒陽,亦既重世,今為饒陽人也。曾祖北齊幽州大總管;大父隋鉅鹿大中正府君,烈考范陽令府君,皆累行積慶,以貽於後,正性直道,遂鍾於公。公剛潔不群,精明獨斷。非義所在,不以利污名;非禮所安,不以跡傷「教有立」 ,卓爾童丱而然。既學大成,紛紛博綜,將求祿養也,而俯就鄉舉。尋而明經登科,補太子正字,又改射洪尉,皆以養親自乞。執政哀之,遂屈換定襄尉,公欣然而奉檄矣。秩滿,轉洪洞主簿,永城丞。時縣宰敗類,公止之不可,雖盡同官之心,且急下人之病。義形於色,彼用我讎此,貪而無親,難與心競。公剛亦不吐,乃邁力爭,迄用上聞,因而坐免。邑中黔庶,莫不咨嗟,求而得仁,退則無慍矣。乃返初服,遨遊墳索,精義致用,清風被物。或大守咨訪,偃息自若,或諸儒稽疑,廢疾皆起。是時中書侍郎河東薛元超,人倫之表也,將命河朔,實舉廢滯,企我休風,延以殊禮,立談體要,大見嗟稱。以故表聞,其「庶乎簡在帝心。會有陰忌之譖,實為無妄之禍矣。」 進既曾母致疑,退而賈生投弔,不無故也。以此左遷瀘溪丞,公竟亦就列,窮則體命,雖在幽暗,魂神不欺,苟推忠誠,蠻貃何陋?時縣無長吏,政則由我,未歲月而已成,無谿谷而不悅。互鄉自專之子,左言難曉之民,翕然同辭,乞為父母。於是詣闕投疏,至於再三。朝廷允之,則受瀘溪令。公聿副誠請,增修德化,乃鄒魯設教,而南楚變風。迨公遷殂,闔境號慕,古人遺愛,何以加也!遺令戒子留葬洛陽,斯又不戀本達也。有子曰瑝,歷官侍御史尚書,即洪州都督。霜露既變,則感念以時,陵谷有遷,而徽音何代?君子所懼,於斯撰德。銘曰:

趙侯之德,好是正直。令儀令則,不回不忒。是邦之選, 彼夫之特。玉堅而折,膏明自煎。辰陽於遠,漵浦佪儃。 下邑已矣,君子殲旃。遺令桐鄉,歸魂崇邙。瞻彼有洛, 維水泱泱。德音不已,於斯揚揚。

《沅州昭靈廟記》
宋·黃㽦

三閭大夫,楚之放臣耳,其祠幾遍於楚地,去千載遠, 人敬之不忘。說者稱其憂思而作《離騷》,又謂楚人高 義而偉其文,是皆專以其言而論。三百篇曰頌、曰「刺」, 作者不一,而後之嘆慕如吉甫、史克、蘇公者,祠亦闕 焉。嘗質諸傳,大夫平生事不多見,然入則與王同議 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始任之亦 重矣,終雖去國去而睠顧不忘,若不可以一朝去。歷 考其人,實明乎君臣之義,於言直託焉耳。在《易》之辭, 尊卑貴賤有定位,而人之大倫以立。羲昊以降,皋、夔、 稷、契之事,其上都俞吁咈,真情發見,奚啻家人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