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0 (1700-1725).djvu/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乃改本驛為「水馬驛」 ,甚為省費。但地瀕大江,居雜商市,無芻牧餘地,今館舍盡廢。

和豐馬驛 在縣北二里。洪武四年,知縣張子源建。嘉靖八年裁革。

大龍馬驛 在縣北六十里。舊在蹇家坪。洪武十五年,馬夫文祖等告以「風水不便」 ,遂遷今處。嘉靖八年,知府方士重修。

總鋪 在府前

毛公鋪   ,馬步鋪   ,杜木鋪。

白沙鋪 在東路,四鋪達龍陽縣。

佛子鋪 南湖鋪 ,在西路,二鋪達桃源縣。石橋鋪   ,清泉鋪   ,陽山鋪。

韓僧鋪   ,折橋鋪   ,大龍鋪。

馬鞍鋪   、柿子鋪 ,在北路八鋪,達澧州桃源縣。

桃水馬驛 在縣西南二里。明洪武十四年建,今修。

淥蘿水驛 在縣南半里。嘉靖七年,併於桃源驛。

鄭家馬驛 在縣西南七十里。洪武四年建,今重修。

新店馬驛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按桃源鄭家、新店初制,原設三驛,後歸併煙莊,每站程途百有餘里,人馬疲於奔命。康熙二年,巡撫周召南題請復興舊制,每驛相去六十里。鄭新重整,招集居民,接應稍便。但可虞者,每驛人戶寡小,驛遞往來不絕。宜思永久之計,使驛不困乃可耳。

高都水驛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舊在縣南三十里烏水村故鄉驛,明洪武二年改此,更今名。總鋪 在縣前。

古師鋪   ,延泉鋪   ,鄒溪鋪。

高吾鋪   ,呂真鋪 ,在東路,五鋪達本府淥蘿鋪   、白馬鋪   ,桃川鋪。

烏頭鋪   、唐林鋪   、沉溪鋪。

竹瓦鋪   ,吉陽鋪   ,《燕莊鋪》。

長版鋪   、「竹老鋪   」 、「唐地鋪。」

新店鋪   ,太平鋪   ,蘇坊鋪。

寧鄉鋪   ,楊家鋪   ,末濁鋪 ,在西路十八鋪,達辰州府。

龍陽縣

河池水馬驛 在縣江北。明洪武三年建,舊為水驛,嘉靖九年改為水馬驛。萬曆三十八年,本府署印推官智幾先改建西關外,其故址猶存。龍潭驛 在縣南七十里,即名龍潭橋。原龍陽、益陽相隔一百三十里,驛遞最遠,難於應遞。議於橋邊添設本驛,兩縣各加夫五十名,馬二十五疋,在驛應遞往來夫馬人等,庶可答應而民力不疲矣。

武口水驛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吳元年創建。明成化七年,知府楊宣改遷,以避水患。知縣周建重修,仍築基高四尺有餘,而水患可免。總鋪 在縣前。

張家鋪   、南彊鋪 ,在東路,二鋪達沅江縣。

滄口鋪   黃鎮鋪   宣布鋪 在西路,三鋪達本府。

「押東鋪   」 ,「望城鋪   」 ,「小塘鋪。」

東倉鋪   、毓德鋪   、常崙鋪。

澄清鋪   軍山鋪 在南路,八鋪達益陽縣。

沅江縣

按《縣志》,邑治極僻,不設驛。其驛站紅船銀兩,每年協濟。桃、鄭二驛,已全解驛道,止有縣前鋪、馬公鋪、河渡鋪、白駝鋪,送縣下行上申公文。每鋪額設鋪司、鋪兵、總領工食,載在全書。惟縣治濱江驛路,鞍馬勞苦,多從水路需應差船,民甚苦之。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蒙憲給示禁止,稍稍斂輯矣。

總鋪 在縣前

馬公鋪   河渡鋪   ,白駝鋪 ,在西路,三鋪,達龍陽縣。

常德府兵制考        府志

本府。武陵縣附郭。

守備一員 ,總理一衛屯政,掌印《左漢》、右滿。俸銀每年二十七兩三錢九分四釐,薪銀每年七十二兩,蔬菜、燭炭八兩,案表家伙八兩,心紅紙張八兩。書辦、門子、快手、牢役、傘馬夫等工食,通計年終共銀二百二十二兩九錢九分四釐。此酌定經費額數也。至於內奉裁減書辦名數等項,不悉詳扣數目,以竢後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