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8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城乃成,闊凡五里一十三步,址廣為尺三十,顛廣損之,高為尺二十有五,為五門。東南因江為險,西以北為濠,濠深為尺一十有五,闊為尺六十有五。南導江流,灌注其中,北復會於江,環遶若帶,邑用保弗憂。元增立萬戶府,知州顧復名其門東曰「聚星」 ,南曰「迎薰」 ,北曰「朝天」 ,西曰「紫薇」 ,小西曰「通湘。」 至正庚子,江西袁州偽王歐祥據之。明吳元年甲辰,因元萬戶府置為衛,以指揮范谷保領之。劉海、楊林相繼至,益加葺焉。洪武二十二年,從都督李勝請,命指揮趙才、知縣李士謙於城西展築之。視舊之廣加四里,高如之。仍為五門,門覆以重樓,增以月城,惟南濱江無月城。為敵樓八,為角樓四,為更樓二十有二。久「圯弗復修,為堞二千一百六十六甃。城以石,甃,堞以甓,裹門以鐵。西北仍周以濠,深闊視舊濠延袤維城。」 城後圮壞,北門堤崩毀,水漲入城池。知州陳情又加修整,復築河堤,屹然巨鎮矣。萬曆庚戌,大水泛漲五六丈,湧入城,城近水者盡圮。時蒞茲土者楊惟相次第修理,缺者補之,隍者葺之。崇禎丙子、丁丑年間,臨藍土寇竊發,不假鉤援,輕茹飛城,藐若平地。時知州事蘇泰初憂之,徙城北堤,增壘加堞,約二尺許。

皇清順治丙申,水復泛,城復圮。時知州事周士先治

畚鳩工督匠,繕治城如故。康熙癸卯,水泛,視昔為甚。陵谷滄桑,民幾昏墊,城之不沒者僅數版。東南城牆崩頹五十二丈。現任馬捐過俸銀二百兩修砌,已經完固。城上有五樓盡壞,東西重修二樓。西樓自周士先建也;東樓自今馬公崇詔建也。高聳敞大,四望偵探,以備不虞,則未竟之三樓,端有望於當事者矣。

長沙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長沙縣附郭。

喬口關 在縣西北六十里。舊有營寨,唐杜甫有《入喬口》詩,即其地也。

暮雲關 在縣東南五十里。兩山相逼,中僅一路。唐末鄧訥、馬武戍兵處。

澇塘市 ,銅官渚 ,龍洲 ,麻潭 ,以上俱極險隘,舊時多盜。兵道委指揮巡視上下兩江。

《皇清》各處派兵立塘,每塘設一快船,盤詰奸細。

小吳門橋 、「潮春橋 」 、鳳山橋 :以上三橋俱在府城內。

湘水橋 在縣西江邊

司馬橋 在縣東大街

夜市橋 在縣西

返魂橋 在縣西義和坊。

東陽橋 在縣北五里

樂棚橋 在縣北大街

長河橋 在縣東八里

漆水橋 在縣西南大街。

谷潨橋 ,在縣北五里。寒水橋 ,在縣北五十里。

清泰橋 在縣北一里

栗塘橋 在縣北澇塘市一里。

雷家橋 在縣北四十里。

登雲橋 在潮宗門外江邊。

蓮花橋 在纓東八里

孫家橋 :在北門大街。

洗藥橋 在新開門外一里。

沙湖橋 去縣北二里

羅家橋 在縣開福寺前。

花橋 去縣東十五里

望仙橋 去縣東北三十里。

李公橋 ,去縣東北十五里,大路。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官民捐貲重建。

鴉鳴橋 在榔梨市

離家橋 去縣東北五十里。

水渡橋 去縣東北三十里。

學士橋 在縣東北七十里。

白泥廠渡 :在湘水橋下。

陳家渡 在縣北五里

水渡 在縣東北三十里。

黃絲渡 在縣東六十里。

郭公渡 在縣東七十里。

湖磧渡 在縣東

東屯渡 在縣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