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洪武四年,知縣孟吉始建於府學左。十五年,知縣張居仁創建於仰山寺舊址,即今便民倉。十六年,知縣莫如輔備厥制。成化十三年,知縣盛時遷縣治城內,遷學宮縣西。齋二:東博文,西約禮。弘治十三年,增修未備。嘉靖庚寅,奉制建敬一亭。至癸亥年,堪輿謂風水不便,改遷縣治旁,西面嶽麓。萬曆癸酉,知縣陸南陽議遷仰山寺舊址,不果。丁丑,知縣馮應鰲鼎新殿廡後建明倫堂,堂後建敬一亭。東西齋廊,廊左啟聖祠。殿。堂北前為正堂,宅後為西齋宅,殿南為東齋宅。鄉賢、名宦二祠。價買民居三間於學前,橫通一路,曰「金帶街。」 外有渠,曰「玉溝水。」 教諭曹思忠開拓泮池,造祭器。甲辰,殿堂盡頹。鄉紳黃洽中等及吉藩督學竇子偁率諸生修葺。壬子,知縣唐源橫開一渠,環聚堂氣。天啟丙寅,知縣彭堣新創《啟聖祠》於西齋。崇禎戊寅,知縣馮挺衡合殿堂而重新之。癸未,燬於兵火。

皇清順治戊戌,知縣孫國泰於舊址重建文廟,并兩

廡與「鄉賢」 、「名宦」 二祠及明倫堂、尊經閣,移取城東廢藩石坊,改建於戟門,以甓週其頖;訓道宅則司訓蕭成韻自為竹屋,形家以石;規模狹小,更易以木。康熙九年,學正嚴珽捐俸重建。十三年,吳逆踞城,學宮頹敗。二十一年,知縣滕天御重加修葺,惟兩廡未建。二十四年,知縣孫謙議建。

嶽麓書院 在湘江西嶽麓山下。宋開寶九年,潭州守朱洞建,彭城劉嶅倡之。咸平四年,詔以國子監經籍賜嶽麓書院,從知州李允則請也。祥符八年,周式為山長,天子召見,仍使歸教授,詔賜額,給中祕書。嶽麓舊志誤作「周奭。」 紹興元年,廢於兵火。乾道元年,湖南安撫劉珙重建之,聘請張南軒往來主教事。三年,晦庵朱子如長沙,講學於中,手書「忠孝廉節」 四字。淳熙十五年,直徽猷閣潘時繼修焉。紹興五年,朱子為湖南安撫,牒委教授,興學嶽麓,四方之學者至幾千人,置田五百頃。張南軒、陳止齋各有記。德祐二年,再燬於兵。元至元二十三年,郡人學正劉必大興復。延祐五年,別駕劉安仁以善化主簿潘必大更新禮殿、齋祠、軒堂、閣亭。吳草廬有《記》。寖復為墟。明興成化五年,知府錢澍因舊址重興,隨燬。弘治七年,通判陳鋼闢厥蘊,崇建門廡、講堂、誠明、敬義齋、崇道祠。通判李錫、推官彭琢搆高明亭。十二年,同知楊茂元建尊經閣,採紫陽遺跡,刻石碣於壁。十八年,參議吳世忠改門路向,開泮池、櫺星門,置田百畝,誨諸生《學庸通旨》。嘉靖四年,同知俞夔刱石坊大江邊。五年,學道許宗魯、知府楊表立祠,祀六君子。六年,知府王秉良增田二十畝,建成德堂、尊經閣、講堂、延賓、集賢館、東西齋,工未畢而去。知府孫存卒成之,題其齋曰「誠明敬義、日新時習」 ,題其號曰「知仁、勇、天地人。」 闢三門於成德堂外,創亭赫曦臺。山下器物、廚具盛備,共置田若干,而散在郡邑。復請給賜書,置山長,如白鹿洞例。乂請御製《敬一》諸箴賜其中,制可。九年,知府潘鑑增「敬一」 碑亭文廟後。十三年,學道郭登庸改成德堂曰「靜一。」 十八年,知府季本重修之。四十一年,推官翟台復修之。萬曆十八年,知府吳道行重修。四十一年,知縣唐源協謀助修。崇禎己巳,巡按宋賢更檄知縣黃承中鼎新書院,並文廟頭門。壬午,督學高世泰捐貲,率諸當事鼎如舊製。後因吳逆兵燬。康熙乙丑,巡撫丁思孔率同藩、臬、糧、道、府、廳各捐俸重修。

惜陰書院 在古渡左。舊為陶公祠。嘉靖四年,知縣呂廷爵塑公像於中,創為「惜陰書院」 ,從公惜陰意也。嘉靖四十二年,知府蔣弘德、推官翟台恢其制。中為明道堂五間,堂前墀百步,建亭於中,曰「洗心。」 兩旁有池,繞砌石欄,曰「禁蛙。」 取南軒城南書院故事。亭前為大門,豎坊曰「惜陰書院。」 堂後建祠五間,祀公神主,以其像移置廟後。登高阜為聚英樓,憑虛四面,足供眺望。樓後為廣仁堂,左右有隙地,周圍牆垣,從樓前分兩翼,迂至大門,共號舍六十餘間,集諸生肄業其中。堂右向嶽麓,為望岳樓,八窗玲瓏,頗稱佳境。樓前為望岳亭,亭左右有田數畝。田前為塘,西抵屋路,北扺墈,南扺藩店,後溝。今悉壅淤,而居民任意侵填為己地。樓右有小塘,塘右有倉三間,貯學租,旁為守者居焉。置田八百三十畝,以贍學者。郡人李棠、劉應峰各有《記》。至萬曆六年詔燬書院,知府牛可麟力請於上,獲免焉。士夫至今感之,仍改為「陶公祠」 ,廢望岳樓亭輸價入官。十一年知縣馮應鰲移西山,合祠於中。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