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堂於大堂之西側,以會僚屬。崇禎五年,知縣馮祖望內衙增修一雪洞以避暑。崇禎十六年,知縣陳允揆以疾卒於署。自是之後,縣署常多疾戹,從行人多不利,官不樂就舍。改革之際,兵民傾垣壞壁,肆行無忌。順治丁亥,瀏陽初隸版圖,知縣徐宣諭遂借居民房。徐罷去,知縣郝尚仁仍自民居蒞政,而縣治竟片瓦無存,寸木皆燬矣。後疊奉上臺文移,修建官署,知縣郝委邑人陳宗禹督修,今治較前規模弘闊焉。

皇清康熙十三年,吳逆陷城,署治悉燬。恢復後,知縣

曹鼎新捐貲增修

縣丞衙 在堂東

主簿衙 久裁

典史衙 在堂西

按察分司 ,在南臺嶺司門右,原有賓司二棟,參謁所止。明末悉經兵燬,止留正廳一棟三間。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宋時亨命屯丁修為「倉儲地。」

《濕米》壞,今依其廢廳。誅茆結草,添廬舍三間,典史借居。

布政分司 在縣治橫街。嘉靖十九年,巡撫改立社學。崇禎八年,知縣馮祖朢換民間「儒學」 前地,以廣學宮。

《燕寧館 》在北街內,因布、按二司燬,往來悉借民居,殊為不便。今縣令韓捐買民居,鳩工庀材,撤故更新,民皆戴德。

本府公館二所 一在城隍廟左,今廢,厥址嘉靖七年官賣。一在城隍廟右,館廢址存。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宋時亨起立「常平倉。」

渠城界巡檢司 在南鄉舊二十九都,距縣七十里。萬曆初年,議設官,至今仍存。

稅課司 原在縣治南臺嶺左。洪武丙辰改遷平政橋,今縣治河邊。十四年奉例裁革,厥址猶存。嘉靖三十八年,知縣梁可柱奉公賣銀,解布政司。

僧會司 在縣治北。洪武十五年,縣丞馮完立司廢,厥址並沒。

道會司 在縣治東。洪武十五年,道士王坦然立。天順癸未,道士彭思偉重修,今廢,厥址並沒。陰陽學 在縣治北。洪武十七年縣丞馮完立。今廢。

醫學 在縣治東。洪武十七年立,今廢,厥址並沒。

際留倉 洪武十九年縣丞王《姒》方立。原在縣治西南,後改遷儀門外左,即《飛鴻》舊址也,今廢。預備倉 洪武二十七年知縣蔡常德立,在典史衙左,後改遷儀門外右,今廢。

白米倉 在縣治北正街,今廢。

常平倉 :在城隍廟右。順治十五年,知縣宋時亨建。

楓林倉 在南鄉二十八都吳田市,距縣三十里。洪武二十七年,知縣蔡常德立。嘉靖十二年重修。萬曆甲寅又修,今廢。

東豐倉 在舊東鄉十五都塘田市,距縣五十里。倉廢址存。

南盈倉 在縣南市

西滿倉 在舊西鄉四十二都鎮頭市,距縣七十里。

北瞻倉 在舊北鄉五十八都黃泥江,距縣六十里。

養濟院 在縣北門外。洪武十七年,縣丞馮完立。明時屢經修理,未幾燬。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徐維岑捐資復立正屋一棟。

耳房二所,前門一座,近又火。其居就養者一二人,結茆廬以棲息。

桑棗園

義塚 一在北門嶺,一在教場後。

醴陵縣治 舊治在淥江北。洪武二年,知縣黃彥正建。成化中,知縣汪道修。萬曆五年知縣黃學增特刱。正堂、川堂,左附新廳,後為內室。清軍捕衙居東,管糧居西,兩翼為六房,東西兩庫,東南贊政廳,西南儀仗所,中為甬道,豎戒石亭。萬曆十九年,知縣晏朝寅重修堂舍,易「戒石亭」 以坊,仍修儀門之外兩翼建里長收銀房。東為土地祠,西為獄,正南為譙樓。萬曆四十五年,知縣林建月明樓於堂後。崇禎元年,知縣梁建行生亭於堂東。六年,流賊竊據。十年十一月復至縣署,悉燬於賊。

皇清順治初,知縣蔣德秀等漸次修葺。十一年,知縣

于建望江樓于川堂東。康熙四年,知縣張建清嘯樓于堂後。十三年,吳逆盤踞,復為兵燬。恢復後,知縣王光世等增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