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垂楊橋 在十三都

《八詠》橋 在十八都。

大驛橋   錢倉橋   蕭渡橋 在十九都。

松山八角橋 在三十七都。

高橋 在四十一都

跨湖橋 在四十二都

壽安橋 在四十四都

長橋   、將軍橋 俱在金鄉衛。

平安渡 在九都,即江口渡。元大德六年,滕天驥修築,改今名。此渡風潮險駛,議者欲改從錢家浦,以避其險。

東津渡 :在鳳林鄉前倉鎮。

蕭家渡 在十九都,近前倉鎮,是為要津。宋侍郎蕭振創,故名。

錢家浦渡  三洋渡 俱在十四都。

黃浦渡   繆程渡   、梧梅渡 俱在十六都。

漁塘渡 在四十五都

樓石渡   度龍渡 在二十八都。

灃瀆渡 在十九都

麻步渡 在二十都

湯家渡   适尾渡   、小峰渡 在二十九都。

詹家渡   象口新渡 在三十都。

馬湖渡

泰順縣

羅陽第一關 在洪口西渡之西,明隆慶二年建。

桂峰東南關 在西都,路通閩括,設之以防不虞。

武嶺頭鎮南關 在七都。

分水關 在八都

太平橋 在縣治東。明正德間,洪水衝壞,邑令劉桐重建。嘉靖間,邑令蔡芝復建。

愛薰橋 在迎薰門外,舊名「平溪。」 明嘉靖間,邑令區益重建。

文昌橋 在縣南關外

仙居橋 在縣東十五里。明邑令郭顯宗建。成化間、嘉靖間,相繼重建。

東渡橋 在縣東四十里。明嘉靖間,倭毀,邑令王克家重建。

靖安橋 在城隍廟側

鎮南橋 在迎薰門外

泮洋橋 在拱辰門外

南洋橋 在受成門外

鎮東橋 在宣揚門外

洪溪雙渡橋 在城東二十五里。

洪坑雙渡橋 在城東四十三里。

象地橋 在一都

橫溪橋 在二都

際下橋 在三都

「桂峰橋   。」 「葛溪橋   。」 「珠嶺橋。」

石鏡橋   南院。「水尾橋 。」 「猿嘯橋。」

石門橋 俱在四都

戩洲橋   、石噉橋 俱在五都。

錦溪橋   、溪東橋   、三魁橋 俱在七都。

金獅橋   大鵬橋 俱在八都。

洪口渡 在縣東四十里。

方村渡 在縣東七十里。

龍關渡 在三都

東溪渡 在縣南八十里。

溫州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永嘉縣附郭。

溫州府治 創于晉太寧間,歷唐至元,悉仍故址。舊治在譙樓正北,即今衛治也。明洪武元年,改建于西南隅之東,為今府治。嘉靖戊午重建。

皇清中重修。

海防廳 在府治東

管糧廳 在平定倉

巡捕廳 在譙樓東,今移理刑廳。

理刑廳 在府治西,今裁。

經歷司  照磨所

司獄司 在府治西

都察院 在府治西

察院 在城隍廟西

分巡道 在城西南隅

分守道 在舊分巡道西,今圮。

鹽運分司 在衛治東

西司 在譙樓東,久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