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興八年,知州董弅命增窗戶,榜曰「東館」 ,以待往來艤舟者。

思范亭 在府城西資福寺北偏,即竹閣舊基。明景泰四年,知府劉綱重建。祠塑范文正公仲淹像,而以東萊呂成公祖謙配,扁曰「政教祠。」 士民惟稱為「思范亭。」 郡人胡莊懿拱辰為記。嘉靖己未,文正裔孫范惟一來督學政,按嚴校士,議增南軒張公栻,並祀為二先生。祠前為坊,曰「思范」 ,規模益壯。郡人吳世良記。

竹閣 在府治西,能仁寺南偏。宋景祐中,范仲淹守郡日,嘗登閣賦詩,後人更名「思范。」 紹興九年,整葺復舊。明嘉靖間,提學范惟一改建層樓,仍舊制。至今修理。

石船 在縣東二十五里。長一丈二尺,其狀如船,故名。舊《志》云:「在胥口西半里,瀕江叢石中,長一丈有半,宛然小舟也。春水退,鄉民視舟中沙石多寡,占一歲糴事。」 沙淤糴賤,蓋民食仰汎舟,惟恐糴梗,故嗜讖如此。

「天井 」 在百照前山,宋江公望所居也。絕頂上有石厓,下有石井,若鑿成者。然公望常使僮將絲一輪墜之,絲盡尚未終其底。每天欲雨,則雲霧黑,疑有蛟龍居之。

烏石寺 在烏石關高山之上。岳飛、張循、王俊、劉太尉以勦寇過此,題名。劉不能書,令侍兒意真代書。姜堯章題詩云:「諸老凋零極可哀,尚留名姓壓崔嵬。劉郎可是疏文墨,幾點胭脂點綠苔。」

淳安縣

血湖 在縣西永平鄉堨之東。相傳方儲兄儕、弟儼二人為張相張林讒,以五月五日引刀自刎。兩血相濺,高二丈餘,湖水變赤,故名。今湖已成田。

柵源 在縣東五十里。吳賀齊與山越戰,樹柵於此。

時里石門 在縣西四十里。孫和太子避難至此,逢大雨,平地盡沒,即以白牛白馬祠祭天地神祇。三日雨歇,見有石門儼然,今跡見存。「齊丘讀書石室 」 ,在縣東北三十一里蔗山之旁。五代時,宋齊丘讀書於此。

始新縣故址 ,在縣西六十里永平鄉,本漢歙縣之葉鄉新定里也。賀齊分丹陽之歙縣立《始新縣》,即其地。隋大業初移雉山。

雉山縣故址 ,在縣南二里。隋大業初,遷改雉山縣,仍為州治。唐神功元年,州移建德,而縣治移今治。

太子城 在縣西三十里梓桐鄉普悉山之巔。相傳晉太子避地於此,築城其上。其西有石山、石虎喦、石虎溪,今跡猶存。

綿沙村 在縣西八里。舊《志》云:傍山依壑,素波澄暎,錦石舒紋。官軍吳喜聞而造焉。鼓枻遊泛,彌旬忘返。嘆曰:「名山幽谷,果不虛賞,使人忘朱門之志。」 錦溪、錦坑、綿嶺,皆在此地。

仙壇 在縣西北。岡阜隆起,松竹茂密,真塵外境也。《隋志》雉山縣有仙壇山,蓋謂此有洪氏,即其中架屋數楹,以待方外之士。

廢昌亭 ,在縣東十里。梁天監二年,郡守任昉於此亭送許由。

雙玉里 舊名賚爵,因居人有竹一本二幹之異,故名。瀕溪為樓,名「天邊風露。」 邑人方逢辰「記。」 招賢里 舊名富村,在縣西七十里,宋融堂先生錢時所居也。郡守錢可則以先生應時起之,改今名。

古渠 在縣治南。引西山泉橫貫市中,遇大比年濬之。多預薦者,率以為驗。宋元豐、淳熙間,知縣何友直、陳曄皆嘗浚治。邑人方仲謀、方有開皆有記。唐吳融《翫新安流水》,有「一渠春碧弄潺潺」 之句,即此也。

堨村石堨 ,方仙翁指溪中石脊,可作堰溉田。傍岸一石喉,徑通水道。籍千畝之利,民立廟祀之。

泉亭 一名「冷水亭」 ,又名「仙翁井。」 相傳方仙翁過此,以杖指其地,而泉湧出,故名。泉味甘冷,有時疾者飲之輒愈,乃邵、余二姓世居之地云。宋縣衙 在縣城正北。

宋丞廨舍 在縣衙西

宋尉司 在縣衙西南

宋監稅務官廨舍 在縣衙東南。

宋酒務官廨舍 在縣衙東南。

宋新安驛 在縣城西,舊名「青溪驛。」

宋縣倉 在縣衙內東偏。

宋酒務 在縣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