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5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洞巖寺 在縣西北十都。宋明道二年建。寺有靈棲洞,歲旱禱雨輒應。

接待寺 在縣西南四都下梅村,宋嘉定元年建。

長樂院 在縣西北十都,後晉天福八年建。大慧庵 在縣西八都。

韜隱庵 在縣西八都

塘山庵 在縣西九都

福泉庵 在縣西十一都。

孟塘庵 在縣西十一都。

戒珠庵 在縣北十三都。

平湖庵 在縣北十都

福全庵 在縣東七都

朱佛庵 在縣西六十里,崇恩院側。歲旱禱雨輒應。相傳:昔有農人朱姓,耕山,誦《佛》于此,遇元陽,常有雲覆之,諾人以雨則驗。邑人指為「活佛。」 後趺坐而化,人為立庵,因名。

分水縣

慶雲寺 在縣東南一里。唐長慶中,五色雲現於山,即山建寺。元大德三年,王廷臣、僧智明重建。明正統間,邑人王友諒修。嘉靖甲子,重新之。邑人陳綵詩有「暮林籠影燃燈火,空谷傳聲念《法華》」 之句。

延鴻寺 在縣西三里。後周廣順三年建。明洪武七年,僧知淨重建。

果願寺 在縣東南七里。明永樂二十年,僧若林重修。

安禪寺 在縣西三十里。梁大同二年建。明洪武五年,僧懷仁即舊址重建。

玉瑞寺 在縣北三十里。寺有石佛,相傳為陳時所造。舊名「國榮禪院。」 明正統九年,僧妙偉重建。

保安院 在縣西十里

華嚴院 在縣西十五里。

東輝院 在縣西五十里。舊《志》云:「宋乾德二年,僧道卲于都元帥判執住持狀及鄉民徐羅捨施田土皆存。」

經堂院 在縣北十五里,唐時建。

石壁院 在縣北五十五里。宋時建。

井溪院 在縣西北四里。明正統、成化相繼新之。萬曆四年,僧會隱僊募緣重修。

保寧塔院 在縣東慶雲山北。宋時有塔,故名。元兵火燬。山嶺有石靈異,巖下水泉不竭。舊傳「此水通潮,有龍潛焉。」 院崇禪教,明弘治間,僧道堅移建佛殿于正巖之上。嘉靖十一年,道人德興重新之。

千佛庵 在縣東南十里。相傳昔邑人方子客以母病,即山巖石鑿《千佛》以禱之,因創庵。泗洲庵 在縣北十五里。

何家庵 在縣白沙嶺下,果願寺東。

萬歲庵 在縣北十五里。

陳家庵 在縣南二里白沙嶺下寺隴口。其神甚靈,過者莫敢侮之。

花橋庵 在縣北二十里。

設峰庵 在縣設峰嶺下,明隆慶二年建。永濟庵 在縣北二十里。

起鳳庵 在縣西雛橋,內有元帝廟。

連雲庵 在縣沙嶺上。明嘉靖戊戌年,僧德寶建,邑人王禹德有《記》。

羅佛庵 在縣西北五十里,原在縣東紫邏山後。明萬曆三年,歲旱,知縣方夢龍禱雨有應,因題其扁曰「羅佛真人。」 有記。

德輝觀 在縣西三十五里。舊名鳳翔觀,宋重和元年詔改今名。按:觀有唐元和二年試太子校書郎盛孺安所作碑銘,具載。上元二年,山寇蟻聚,有鄉傑羅慎護觀免煨燼。其猶子高請于本郡守張顗,謂「中古有威,鳳翔集玆山。」 顗為表名鳳翔。當郡守隴西李公時,道士羅玉京刻石,又題元和七年,碑石俱廢。

泰山行宮 在縣東塔山,即碧霞元君也。護嚴郡軍衛請香火于北高峰分水,歲往進香,水陸跋涉。明萬曆元年,邑眾復請香火于此。每歲四月十八日,進香設醮祀之,酬其靈也。邑人陳復華記。

靈巖宮 在縣治西北百步。宋紹興間,縣人王司諫白縣,即禪定院廢址創為祝聖朝拜之所。今廢,仍建梧桐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