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5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懷復修葺之

淨土寺 在縣治西北三十五里。舊名淨土院,後晉天福年建。明正德年僧惠昇、智洪復新之。清泉寺 在縣治西北四十五里至德鄉。五代將丘篆之墓,豪勢橫暴,時人廢塚立寺,舊名「清泉院。」 元末兵燹,明洪武八年僧普信重建。寶慶寺 在縣治西北五十里。舊名寶慶院,五代時建,元末兵燹,明洪武十二年僧克良「重建。羅漢院 在縣治東南十五里。宋乾道二年建。大明院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閬仙洞側,俗呼『仙洞寺』。」 宋崇寧間,僧惠文自天台來住持。邑人嘉其戒行,建之,遂為名剎。明洪武二年,僧守繼重建。

紫元庵 在縣東北十五里閬仙洞側。明萬曆十五年,杭州鄉宦宋應昌,命僧如林捐資創建梵宇,甚稱雄偉。

雲門院 在縣西北二十里。後周顯德年建。明洪武二年,僧克勤重建。

靜居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法華山下,即晉高僧曇翼誦經所也。明洪武四年,僧似岳重建。應芮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五代時寺僧芮圓開山,宋乾興中重建。

眾善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唐大曆年建,明洪武年重修。

建善院 在縣西北三十里。後周顯德中建。建興院 在縣西北三十里。後周顯德中建。明洪武八年重建,後圮。

皇清順治年,僧普信重建。

大鐘院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清冷山下,周禪師道場也。院有大鐘,故名。明洪武年建,後圮。崇禎年間,郭希道捐資重建。

吉祥院 在縣東南四十里。後晉天福年建。勝因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峨溪。宋紹定年建。寶芮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峽石源。宋乾德年邑人張承超建。吳越錢氏賜今額。

廣法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後晉天福年建,明洪武年重建。

石佛院 在縣東南十五里。元呂文矩有《記》。盤龍庵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盤龍山。

雞足庵 在縣南四十五里雞頭峰下。元至正年建。

雲棲庵 在縣南十里寨基山頂。明萬曆二十七年,僧廣睦于上特建一庵。本府推官張繼東親書扁曰「雲棲精舍。」 仍買山四十一畝七分、田七分六釐記。有碑石。

遂安縣

向善寺 在十二都

興榖寺 在十六都

淨林寺 在九都

龍翔寺 在十二都

高庵 在縣東一都

普化庵 在縣東一都

獨林庵 在縣東一都

乳洞庵 在縣南八都

七峰庵 在縣西十四都,今名「正覺庵。」

浪山庵 在縣西北十五都。

齊山庵 在縣西北十六都。

銀山庵 在縣西北十六都。

沙塢庵 在縣西北十六都。按《縣志》,「明崇禎中邑人方成邦重建。」

花果庵 在縣北十六都。

巖山庵 在縣北十七都。

公山庵 在縣北十七都。

洞神宮 在縣西門內。宋主簿吳貫之有《洞神宮醮堂記》。按《縣志》,為祝聖鄉約之地,明洪武間修,天順間,道會黃思元復修。

壽昌縣

大廣安寺 「舊在縣東,火燬。明正德初,督學趙改建儒學,仍存其東隙地。嘉靖間,巡按御史周汝員奉例,凡近民居僧寺,迸入山林。提學副使陳儒以其地入儒學,建啟聖公祠」 ,乃改建寺于南門外。

聖蹤寺 在縣東二都。舊名「聖蹤院。」 後晉天福元年建。宋紹興二十八年,里人重修。明嘉靖間,寺僧元亨重建前殿。

萬福寺 在縣西七都,唐大曆中建。相傳時有石佛從地湧出,今石佛猶存。

崇因寺 在縣西八都。宋紹興間葉樞密建。請額于朝曰「崇因報本禪寺。」 有樞密像存焉。覺泉寺 在縣西八都。唐時建。明洪武五年,寺僧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