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三百五十步,正北移入八十五步,正南移出一百六十步,周八里二十三步六分,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門五:東曰「興仁,西曰和義,南曰澄清,北曰拱辰」 ,西北曰「武定。」 門各有樓,護以月城,惟北無月城。為鋪四十八,東西北為城壕一千一百有五步。弘治四年,守李德恢重修。嘉靖三十七年,守韓叔陽遍築敵臺。萬曆五年,守楊守仁更修治之。崇禎十六年,以鄰寇警,守胡崇德加磚五尺。

皇清康熙年間,守梁浩然重修雉堞城樓。

外縣

淳安縣城池 舊有城,南枕青溪,北連岡阜。賀齊所築,迄唐神功。越四百八十九年,常為郡治。其子城,周一里二百二十五步。今縣乃其舊址。縣西古城基,則其外城也,然未有城。今四面皆樓閣,環圍闢有四門。令洪英明、海瑞相繼建樓。知縣戴庭槐重修立扁:南曰「青溪」 ,北曰「石峽」 ,東曰「嚴陵」 ,西曰「新安」 ,存故蹟也。

桐廬縣城池 ,舊無城,四門柵欄俱近年建,在縣西二十五里,吳黃武四年築。隋開皇九年,并縣入錢塘,城廢。貞觀二十年,縣移桐廬鄉,其城在縣西北十五里。開元二十六年,因水患,復移縣治於桐江口。其南門宋時名曰「望杭」 ,湮廢久矣。明嘉靖四十三年,通判魏大用署縣事,循舊址重建。至萬曆十三年,知縣楊束贖地宏址,築石壘磚,高建城樓三間,即為《記》以誌之。崇禎十一年火燬後,知縣曾守意重建,名曰「迎薰。」 東門在縣東馬頭。崇禎六年,知縣梅際春建立城樓,名曰「啟明。」 西門在縣西關帝廟前,名曰「長庚。」 北門在縣北孫家嶺腳。宋時為東北通衢。嘉靖四十三年,通判魏大用署縣事建改拱極門,建置如舊。

遂安縣城池 :舊城在木連村溪北,唐武德四年徙今治,然未有城。明正德癸酉,流賊王浩八逼近地方,知縣容九霄始申築為城以禦之。萬曆二年,知縣吳撝謙預備礦寇,申借郡帑銀二千八百三十五兩,縣帑銀若干,江山縣往年所貸銀一千六百三十四兩,其丁夫徵之概縣城遂成,廣袤七百七十七丈有奇,為門五:東曰「興文」 ,西曰「靖武」 ,南曰「向明」 ,北曰「拱極」 ,西南曰「小西門」 ,各建樓及窩鋪於上。

壽昌縣城池 城本在郭邑里,以屢有火災,乃徙縣東人豐鄉之白艾里,臨小溪。明崇禎十二年,令阮振中築,周一里二十步。後徙復郭邑里,其城遂廢,基址猶存。然今止建門有四:東曰興仁,知縣彭汝成建;西曰宣泰,知縣吳蓂建;南曰「向明」 ,北曰「拱辰」 ,俱彭汝成建。各建城樓。

皇清康熙十年,令羅在位重修。

分水縣城池 ,阻山帶溪,四塞為固。舊無城池,但壘石為門四,各架樓其上,東曰「迎恩」 ,西曰「納祥」 ,南曰「來薰」 ,北曰「拱辰。」 明嘉靖癸丑,知縣王礦建。

嚴州府關梁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本府。建德縣附郭。

烏石關 :在城東十五里。

三河關 :在城南四十里。

三元橋 :在府治南正街。以商輅中三元立坊,故名。

太平橋 在府治南正街。

福善橋 在府治東福善坊內。

呂公橋 在城西一里建蒼山麓,是為徽寧處淳、遂壽經行之要路也。當山谿之水,直入大江,行者患之。明萬曆三十八年,知府呂因居民之請,先捐俸二十兩為首倡,於是效義者集,而成於四十二年。行者俱稱為「呂公橋」 云。

後歷橋 在府治西,放生池側。

上路橋 在府治東南

宣政橋 在府治南,知縣侯康遠建。

土橋 在府治東南

仁安橋 在府治北一里拱辰門外。

字民橋 在府治南字民坊內。

獅子橋 在府治西二里和義門外。

佘浦橋 又名「老虎橋。」 在府治東興仁門外。知府朱暟修葺。後因洪水漂蕩,橋毀去半,人艱於行。康熙七年,都督鮑虎捐俸大建石梁,旁置闌干,又造《石虎》四,勒碑為記,行人誦之。

風硎橋 在府治西北二里陪郭塢口,有亭八楹。

和平橋 在府治西北三里武定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