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水,四時不竭,分流岩壁,若瀑布然。

朱山 ,在縣西六十里,為諸佛化身之處,有繫虎壇。昔有朱佛得道,繫虎於此。至今其地林木蒼翠,野火不燒。

四靈山 在縣西四十里。龍鳳龜麟四峰相向。葉義問居之,遺址存焉。

鵝籠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形似鵝籠,故名。馬鞍山 ,在縣東南三里。

金姑峰 在縣東三里。峰尖峭拔,卓立其麓,形如鳳翅,截縣之水口,正艮峰也。

金紫峰 在縣西三十五里,三峰突起。宋崇寧中,林木忽然蓊茂異常。占者云:「居山之人必有為金紫者應之。」 後里人胡彥嘉為吏部侍郎,贈其父為金紫光祿大夫。

峙峰 ,在縣東南十餘里。其峰清秀,勢若植圭然。

梅峰 ,在縣西南四十餘里。乃元末時鎮守之地。

長嶺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梅嶺 在縣西南四十里。峰頂望金、衢二州境,歷歷在目。宋都臨安時,此為四方通道。古有梅嶺鋪,山有壘,號「西塢寨」 ,乃元末時鎮守之地。遼嶺 在縣西北五十里,嶺半有小亭,為登臨憩息之所。

大順嶺 在縣南十二里。宋進士吳椿年居其下。

金紫岩 在縣南十里。泉流石窟,名曰「龍盤。」 大慈岩 在縣南二十里。元有臨安人莫子淵,愛此奇勝,卜居其下,琢石為佛,名為「大慈。」 高湖岩 在縣東二十五里。山頂一平如掌,廣三十餘畝,四畔多巖石,惟一逕可通。黃巢之亂,土人避之,作大草履,磨穿其底,擲于逕旁。賊至,復見一長人,足與履等,立於山巔,怒目視之,遂駭而退,知為山靈所化。鄉人歲祀之,號「高湖賢聖。」

寶公岩 在縣西六十里。岩壁絕險。相傳有烈士嘗居此岩,出入設危鉤以渡之。有人見其負一犢入岩,後不復出,至今時聞音樂聲。又傳此岩有金,每夜多異光。又有石室及石僧,其狀尤肖。

聖岩 在縣西三十五里。岩崖壁立,有石如龍,泉從口出,冬夏不竭。取水禱雨,輒應。

金雞岩 在縣西六十里。傳有剖石得金雞之異,至今金色,岩竅尚存。

白山洞 ,在縣南三十里。高峻不可登陟,人多聞中有金石聲。

南山洞 在縣西三十里。洞上有三門,屈曲旁通,嵯峨突兀,清楚可愛。又有周王神祠。洞東半里有神真洞,洞中有石室三間,清潔明爽,實若蓬島之居,俯身可入。前有深池,滴瀝不竭,謂之「龍池。」

靈棲洞 在縣西四十里,一名霞棲洞。洞極深邃,盛夏人或持火而入,至深處,寒不可禦,洞中水常泛溢,有魚躍出。

九曲洞 洞上有清遠亭,穴岸為洞,墁以磚石,洞之前濬溝九曲以泛觴,曰《小蘭亭》。

黿石 ,在縣西十二里。相傳黿所化也。

平巖石 在縣西北。特峙平疇數百丈,古木盤鬱,叢桂壁立,禽聲谷應,秋香遠播,奇觀也。艾溪 在縣西一里。承大同溪之水,至航頭與西溪合流,至顏公橋與曹溪合流,至縣南與清潭合流,至縣北與周溪合流。

淤堨溪 在縣東七里。承艾溪之水,至桂村與協儒溪合流,至翠口與翠溪合流。

翠溪 在縣東七里。自巖峒山發源,與細坑、朱村、所塘諸水合流,抵金姑峰下入淤。堨溪。清潭溪 在縣南十里。發源烏石山,與爽溪、童源水合流,南入艾溪。

周溪 在縣北十里。源出過浴山,與三溪之水合流,抵宋公橋入艾溪。

協儒溪 在縣東北十里。發源過浴山,至仁橋入堨溪。

湖神溪 在縣東十五里。承淤堨溪之水,至山後與竹溪合流,至新市與五溪合流,至下坡與龍溪合流。

竹溪 在縣東南十五里。源出長嶺,入湖神溪。五里溪 在縣東北十五里。源出過浴洞,南流至新市渡,入湖神溪。

龍溪 在縣東二十里。發源巖峒,入湖神溪。大同溪 ,在縣西二十五里,承壽昌溪之水,至盤山與清潭、松源、交溪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