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十七卷目錄

 嚴州府部彙考一

  嚴州府建置沿革考

  嚴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嚴州府星野考

  嚴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十七卷

嚴州府部彙考一

嚴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地本揚州南境。春秋間屬吳越。戰國屬楚。秦滅楚,置會稽郡,於桐江置富春縣富春,別見「杭州。」 漢永建四年,分浙江以西為吳郡。建安十三年,孫權遣賀齊擊定山越,破之,置新都郡,置始新、新定二縣以屬之。吳黃武四年,析富春置建德、桐廬、新昌三縣,屬吳郡。晉太康元年,分天下為十九州,揚州統郡十八,吳、新都二郡隸焉,改新都郡曰新安郡,改吳郡之新昌為壽昌縣,改新安郡之新定為遂安縣。宋元嘉三十年,分揚州為會州,統新安郡。孝建初,改會州為東揚州,後省入揚州,改揚川刺史曰牧吳,新安二郡隸焉。梁普通二年,分吳郡之壽昌縣屬新安郡,六年,復立東揚州,十年,分吳郡之建德縣屬東陽郡東陽別見金華,而吳郡止領桐廬一縣;新安郡領始新、遂安、壽昌三縣。陳永定三年,省東揚州,并屬揚州。天嘉三年,復立東揚州。隋開皇九年,省東揚州,廢東陽、新安二郡,桐廬、建德亦廢,而吳郡自後別見。改始新為新安縣,併遂安、壽昌置婺州以領之。仁壽二年,以新安故城置睦州,領縣三,曰新安、遂安、桐廬。蓋遂安、桐廬二縣於是年復置。大業三年,改睦州為遂安郡,改新安縣為雉山。唐武德四年,復以遂安郡為睦州,領縣二,曰雉山、遂安。以桐廬為嚴州,復置建德縣,又析桐廬七鄉置分水縣。而嚴州領縣二,曰建德、分水。七年,廢嚴州,併建德、分水入桐廬,屬睦州。睦之領縣加一,曰桐廬。尋以睦州為東睦州。八年,仍為睦州。貞觀元年,睦州隸江南道。永淳二年,復置建德縣。文明元年,以雉山為新安縣,又置武盛縣,俱屬睦州。睦州領縣五,曰新安、遂安、桐廬、建德、武盛。永昌元年,分新安置壽昌縣,載初元年廢。神龍元年,復置壽昌縣,改武盛為分水縣。開元二十年,改新安為還淳縣。二十一年,以睦州隸江南東道。天寶元年,改睦州為新定郡,領縣六,曰建德、桐廬、壽昌、還淳、分水、遂安。至德二載,分江南為浙東西道,新定郡,隸浙西道。乾元元年,新定郡仍為睦州。寶應元年,析分水置昭德縣。大曆十四年,仍併入分水,合浙東西為兩浙道。建中初復分,二年合。貞元三年復分。分時睦隸於西。永貞元年,改還淳為青溪縣。光化中,割桐廬屬杭州。梁開平初,封錢鏐為吳越王,睦屬吳越國。宋太平興國三年,錢俶納土,國除,睦州隸兩浙路,桐廬仍屬睦州,而睦州之領縣仍六。熙寧七年,分浙東、西為兩路。九月,合為一。九年,復分。十年,復合。分時睦州屬西路。政和七年,升睦州為建德軍節度使。宣和元年,改青溪為淳化縣。三年,改睦州為嚴州,軍為遂安軍。紹興元年,改淳化為淳安縣。二年,分浙為東西二路,西路治臨安府,嚴州屬焉。咸淳元年,廾嚴州為建德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建德府為安撫司。後改為建德路,屬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曰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建德路屬之。明克元,改建德路為建安府。「洪武元年,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建安府隸焉。」 二十五年,改建安府為嚴州府,領縣六,曰建德,淳安,遂安,桐廬,壽昌,分水。

皇清因之。

建德縣:附郭。

三國吳析富春置建德縣,屬吳郡。晉、宋、齊因之。梁建德縣割屬東陽郡。陳因之。隋廢建德縣。唐復置建德縣,屬睦州。後五代,建德縣屬吳越國。宋建德縣屬嚴州,後屬建德府。元,建德縣屬建德路。明,建德縣屬建安府,尋屬嚴州府。

皇清因之。

淳安縣

漢始新縣屬新都郡。三國吳因之。晉始新縣屬新安郡。宋、齊、梁、陳因之。隋改名新安縣,屬睦州,尋又改名雉山縣,屬遂安郡。唐復名新安,屬睦州,既又改名「還淳」 ,避憲宗諱,又改名青溪縣。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