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泰和縣

紳溪橋 宋淳熙中,康職建。

葛陂橋 明天順間,蕭本康建。

冠朝橋 郭奇耀建

清塘橋 元至正間,僧徑山建。

綠水橋

龍橋 在南門外,舊名「南平」 ,明洪武中建。嘉靖中修,萬曆六年重修,仍樹坊,遂定今名。

闕成橋 在信實門外

望仙橋 在東門外,宋熙寧中建。

馬公橋 縣東南百步江濱,城中溝水經此入江。

楂岡橋 元至正間,胡季溪建。

楓塘橋 元至正間,胡季林建。

楓樹橋 元延祐間,胡英可建。明正德間,胡鶚重修。

山觀橋  、「下水路橋 。」 「迎仙觀橋。」

「楊梅橋  」 、「夢陂橋。」

武溪橋 在大江濱。世傳隋越公楊素所築。元至正間,曾同吾建。明景泰中,王民望、歐陽廣濬再建。

胡耽橋 世傳胡耽建,遂以名橋。

醉翁橋 明嘉靖中,王貞吉建。

水坑橋 明弘治間,康道王宣鑑建。

思賢橋 宋紹定間,胡文可建亭。

鍾步渡  、狗尾渡  。梁家渡。

冠朝渡  。《白家渡  》。《郭九渡》。

劉家渡

懷仁渡 在縣南澄江濱,為縣要津。宋時創船以濟明宣德、正統間,船廢。成化中修復。大船,今仍渡小舟。又分上下二渡,在驛前。

曾家渡 塘口江濱

《將軍渡  》。《牛吼渡  》。《胡耽渡》。

仙橋渡 渡旁有「集義亭。」

高坪渡

早禾渡 宋淳熙間,胡箋建橋。元末廢。明洪武初,樂大成置上下二渡。

渡頭渡  橫水渡

吉水縣

土橋 在縣治一百五十步西坊。宋紹興間,知縣張汝礪督本邑人架木為之。明洪武二十年,主簿李義號「月舟」 ,作亭於上,又名月舟橋。高闊一丈二尺,後圮。成化間,知縣李智重修。

七里橋 在縣治七里折桂鄉二十三都。宋嘉泰間,「鄉民共建。明洪武二十年,主簿李義壘石為之。高闊八尺,長一丈二尺。」

鳳凰橋 一在縣治東七里,以其山似鳳凰,故名焉。宋政和間,鄉民架木石為之。一在文昌鄉龔坊。明正德丙寅,龔英才重建。

龍陂橋 在縣東四十里折桂鄉二十一都。世傳有龍居此,後又作橋,遂名之。高闊八尺,長一丈餘。

漁梁橋 在縣東三十里。宋慶曆間,鄉人共力修建。後因山水頹圮。明洪武七年,知縣李恆甫督民以石為之。高闊七尺,長一丈。

烏江橋 在縣東四十里許,折桂鄉二十一都。宋淳熙年間以石甃之,高闊計各八尺,長一丈餘。

太平橋 在縣一百二十里,折桂鄉三十四都,地名「太平村」 ,因名。未詳建立之始。元季頹圮。明洪武五年,里人共力重修。

連珠橋 在太平之東。二橋相連,故名。宋熙寧間,鄉民共建石甃之,其路與太平橋同。

吉昌橋 在文昌鄉山歌嶺下。長一丈,高廣七尺,通「吉水文昌」 ,故名。明弘治間重修。

烏龍橋 在縣南十五里,中鵠鄉五十四都。昔溪水汎濫,有龍繞其下,不毀,故名。未詳建立之始。

墨潭橋 「康熙十年重修。」

黃岡橋 在縣南中鵠鄉五十一都。宋咸淳七年,知縣楊獬架木為之。元季頹圮。明洪武五年,里人復修。高闊七尺,長一丈五尺。

謝家橋 在縣西同水鄉五十六都山原。羅氏建,甃以磚石,高闊各八尺,長一丈五尺。

歸駟橋 在文昌。夏朗因副使拙齋交介,兄弟榮歸,故名「歸駟橋。」 高廣九尺,長一丈五尺,巽溪橋。

石胡橋 俱在四十二都夏朗烏石陂。上下高闊各八尺,長一丈餘。

大橋 在縣治西五十六都。宋嘉泰間,鄉人建立,元末廢。明洪武二十年,主簿李義重修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