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1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止能舍 》。壁石旁起,相夾成居。崎嶇俯仰,不可逼視。

臥雲參 乃山旁一贅石也。高陟百丈,上有「臥雲參」 三字。

「下驛塔 ,元至正飛來復去」 ,因造之。其塔來自蜀地,光耀見佛,與下邳塔同。

藤架朧 距縣治五里,舊係神廟。有僧月波者,日暮止於廟側,神出拜,僧曰:「師道高德厚,此地當為庵,非師不能興,弟子不復再來矣。」 言畢影絕。

雅陂洲橋 跨河洲,甫築時,累徙不定,忽有神人指眾工定之。

鬼石 距縣里許。先是村民畜雞,鳧日輒見損,有高僧知為怪所食。一日,僧夜行,見有鬼物近僧而卻,後僧疾以梵咒驅而前,鬼謝曰:「師若有命,當如師也。」 僧即以村民日損之故言,鬼曰:「我有以報師矣,願師夜無作鐘鼓聲,漏三下,雷電交作,風雨怒集,則此害頓除矣。」 夜果如鬼說。晨視之,鬼乃變為巨石。由是村民之畜無患,迄今其石尚存。

名將天馬 拖馬巷在廖家巷下。舊傳段氏家產一馬,五蹄,行則特懸中足,登巘如飛,人不能御。時段氏生男,面頂肉角隆起,悍而勇,能服之,人以為馬妖人孽也,遂斃馬於廖氏巷下。肉角者尋亦死。時曆官按豫章翼軫之界,「名將天馬星」 落於遂興地分,徵之,人馬俱斃矣,遂配段氏為軍。

永新縣

永新縣故城 ,在縣西三十五里。相傳吳寶鼎間築。隋省併永新於泰和,城廢。

廣興縣故城 ,在縣西八十里。

南平州故城 ,在縣西二十里。

讀書堂 在縣西八十里書堂嶺半,即今元陽觀側。世傳唐姚相舊讀書其上。

八花臺 在縣北。世傳五代時劉煦築,今廢。聰明臺 在縣北十里後隆山下。劉楚公父素築,今廢。

鳳凰臺 在縣北濠池中。宋縣令梅𤣱築。相傳臺成,適祥鳥至,因以為名。今遺址尚存。

八角臺 在縣治東。邑人左謨建,今無存。和豐樓 宋淳熙初縣令邵村建,取「時和歲豐」 義,今廢。

琴亭 在縣西八十里,地近書堂嶺。世傳姚相嘗遊息,撫琴其地。

聚喜亭 在縣外,亭臨江水。

候仙亭 在縣西三十里。

八磚亭 在舊學後,即故禮殿右楹血影也。「環溪」 亭 在學士里官道旁。

「望月亭 」 在今東山寺左。

三根樹 在縣西八十里溶湖村。樹三根鼎立,上至丈餘,乃合為一,其下可坐十數人。歷七百餘歲,茂仍故。

眠竹 在縣北二都。相傳宋隱士曾庭堅遇方外人話元於此地,久之,各倦思臥,遂覆篠竹寢其上,既覺,其人已去,竹遂眠生。

墨莊 在縣西六十里龍田。宋岳武穆提兵討楊么,過境上,時有富人劉景暉出粟餉兵。一日,武穆多其義,大書此二字遺之。今墨跡猶存。劉楚公宅 在後隆堂前,世傳唐姚相嘗寓居此地。後牛相自郴遭寇難,母子復求姚故地居焉。至宋劉楚公父素乃即故址築臺,曰「聰明」 ,而宅其下。後楚公母夫人忽夢衣冠丈夫稱「牛相公來」 ,遂生楚公。蓋三相皆興於此地,故至今名其鄉曰「相鄉」 云。

唐鄱陽侯尹濯寓宅 ,在縣西二百步。

刺史張綱宅 在縣東三里中洲至橫江胡。又黃宅 ,在縣城西門外。

水窗先生劉友益宅 在城西三里塘。

三馮宅 在縣治西八十步雙桂巷。

「石潭先生《劉髦》」 宅 在縣北五里仰山下,即劉文安公所生處。

永寧縣

古縣城 在縣西城下。元至正丙戌,毀於兵,燹。今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