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三卷目錄

 九江府部彙考一

  九江府建置沿革考

  九江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九江府星野考

  九江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八百七十三卷

九江府部彙考一

九江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貢》荊、揚二州之域。春秋為吳楚地。戰國屬楚境。秦設九江郡。漢初屬淮南國,後屬豫章郡。三國吳屬武昌郡。晉為廬江、武昌、豫章三郡地。後置潯陽郡,屬江州。宋齊因之。梁移九江治湓城,即今府治也。隋置九江郡,領縣二,湓城、彭澤。唐為江州,又為潯陽郡,後復為江州。五季屬吳。南唐為奉化軍節度。宋為江州,領縣五,與今同。建炎初,陞為定江軍江西安撫司。元置江州路。明改為九江府,屬江西布政司,領縣五。

皇清因之,領縣五:

德化縣:附郭。

漢潯陽縣屬廬江郡,柴桑縣屬豫章郡。晉初,柴桑縣屬武昌郡,後屬潯陽郡。潯陽縣在郡治十五里鶴問寨,柴桑縣在郡西南九十里楚城鄉。元帝建都揚州,文置九江縣,尋又省九江縣入潯陽縣。義熙八年,省潯陽縣入柴桑縣。梁又析置汝南縣。隋開皇九年平陳之後,省郡及汝南、柴桑二縣,復置潯陽縣,時因水患,仍遷縣入城,今縣治也。十八年,改為彭蠡縣。大業初,復置郡,名曰九江,改彭蠡縣曰彭城縣,尋又改為湓城縣。唐武德五年,析彭城縣置楚城縣。貞觀八年,省楚城縣,更置潯陽縣。南唐改為德化縣,屬江州。宋因之。元屬江州路。明屬九江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七里。

德安縣

漢歷陵縣地,屬豫章郡。新莽改曰蒲亭。東漢復為歷陵縣,仍屬豫章郡。晉屬鄱陽郡。梁省入柴桑縣。隋為湓城縣南境。唐武德五年,析置楚城縣。武德八年,又以歷陵之故址立為蒲塘驛,隸楚城縣。後兩改為蒲塘場,尋廢復置者再。五代吳順義七年,立為德安縣,屬潯陽郡。宋因之。元屬江州路。明屬九江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八里。

瑞昌縣

漢時地在柴桑之北,潯陽之西,隸潯陽縣。三國時,周瑜破赤壁,令程普領兵駐此,忽群烏飛集軍中,讖曰:「翌日必有祥。」 既而得捷,遂名為赤烏鎮。晉永嘉初,省潯陽入柴桑縣,為柴桑地。隋改湓城縣為湓城地。唐初復改為潯陽縣,地仍屬焉。建中時,析立為場。南唐時陞為瑞昌縣。宋因之。元屬江州路。明屬九江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四里。

湖口縣

漢為鄡陽鎮,隸豫章郡。鄡陽,即今都昌縣。建武二年,改隸彭澤縣。劉宋時為湖口戍,齊、梁、陳皆為鎮。隋屬九江郡。唐屬潯陽郡。南唐始割彭澤縣「五柳」 、彭澤二鄉之地,陞立為湖口縣,以在彭蠡湖口故名。彭澤鄉即陶元亮為彭澤時故址。宋屬江州。元屬江州路。明屬九江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七里。

彭澤縣

春秋為楚地。秦屬九江郡。漢置彭澤縣,屬豫章郡。三國為吳地。晉初,屬豫章。懷帝永嘉元年,改屬潯陽郡。安帝義熙八年,屬九江郡。其縣在古彭澤鄉,今湖口縣。梁屬太原郡。隋置龍城縣,屬江州,後復改彭澤縣,屬九江郡。唐初置浩州,移彭澤為附郭。武德八年,州廢,縣屬江州。南唐昇元二年,徙縣於小孤江次,即今縣治。宋因之。元屬江州路。明屬九江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