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青岡橋 在磨旗坂。大港橋 ,在建安鄉縣南四十五里。明成化間,鄉民朱紹建。

高坂橋 在石壁山。明嘉靖間,鄉民程日當重修。

楊梓橋 在建安鄉南六十里。

汪家橋 在浮雲墩西

仁溪橋 在縣南三十里五柳鄉。

善心橋 在縣南八十里建安鄉。

石坂橋 在邑厲壇後。明天順間典史李紀建。閔家橋 在縣治東一里。明成化間僧覺裕修。土橋 在羅家橋東五里。

曹家橋 在縣東十五里許。明正德間,鄉民周滸建。

塔水橋 在縣東二十里。明洪武間鄉民沈處賢建。

黃土橋 在六都。明天順間,歐陽鑑建,歲久傾圯。嘉靖壬寅,耆民劉湖「捐資重建,并修其路。高丈餘,廣八尺,長一里許。運石纍砌,三年始成。僧圓覺董其事。」

沈灣橋 在縣東五十里。明嘉靖丙午,耆民劉廷槐捐貲建。

大埠橋 在五都。明正德間,鄉民王彥文建。月宮橋 在一都分水嶺,縣北八里許。本縣建砌。

新橋 在縣東山林港。鄉耆鄔兆麟建。

關緣橋 在縣治北柳林下。生員朱有珍募修。

九江府封建考        通志

瑞昌王 寧,惠王子,名《奠墠》。景泰二年封。

九江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德化縣附郭。

府治 在城內西北隅。晉郭璞建,基以面有雙劍峰,設兩隅,翼其譙樓,曰「藏劍匣」 云。宋開禧間,知軍州事余崇龜重建。元至正六年,總管劉恆增制。壬辰兵燬,乙巳仍舊址開設。明洪武元年,太守龔琬撤而新之。中為治廳,左經歷司,右照磨所。司之左為架閣庫,所之右為大盈庫。廳前為露臺,前甬道,戒石亭據其中。兩廡列為六曹。又前為儀門,沿牆南轉而東二十步為小門。門前為土神祠,左翼為榜廊,右則譙樓,即府正門。崇墉如城,宋乾道間唐文若所築。儀門東為寅賓館、江防館、理刑館。儀門西為徵糧館。正廳後為正堂,又後為存省堂。堂後為知府宅,吏舍列廳外左偏之前,其後軍器庫,後圮。弘治三年守童湖改建。嘉靖四年,守東漢,移司獄司於正門內左隅,移架閣、「大盈」 二庫附正廳旁,增敞廳於廳事前。明年,知府馮會載新之。乙酉,燬於兵。

皇清順治六年,知府周璜建譙樓。

同知署 在正堂左

通判署 在正堂右,今廢。

經歷署 在通判署前

昭磨署 ,在同知署前。

兵備按察分司署 在郡城東元妙坊,去府治一里許。明成化十三年,設武臣一員守備茲土。時草創,正廳、後寢、廊房、儀門略具而已。二十二年,購拓民地,樹「鎮靖坊」 以表之,廳堂、門舍於前為倍廳。西有岡,立小亭以為遊憩地。正德辛未,改守備於安慶。明年壬申,副使馮顯至,以守備舊署內外無別,乃購司東隙地,撤舊而大新之。中創正廳,廳前築柏臺,東西廊各十二楹。東南角為土神祠,臺前為儀門,又前為大門。廳之後為資政堂,翼以兩廂。右廂為武庫。堂之後為公廨,繚以垣。垣外有圃,圃之下有沼。東北隅搆小亭曰「觀物。」 西岡亭名「望廬」 者,改曰「歲寒。」 正德戊辰,副使曹雷載新厥制。嘉靖初,周廣,乃大加修飾,復於司外東南隅十步許築將臺,高丈餘,廣倍。樹大將旗於上,題曰「鎮靖」 ,以肅軍令。明年,謝迪仍諸制新焉,改觀物亭曰「賓廬。」 何棐即賓廬亭基創樓五楹,曰「復庾」 ,益偉壯焉。

察院 巡方外臺也。在府治東里許,明末總督建牙處也。辛卯年,都督楊捷廓前趾建儀門,大門旁設鼓吹二亭,堂後建樓二所。今改為總鎮府。

鈔關 在郡西。明景泰庚午,主事李蕃始領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