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5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竹隱庵 在蘆塘營大凹內。順治初,僧止觀建。方山庵 在方山頂。明崇禎初始創,今名「天繪禪林。」

芙蓉庵 在浮穠嶺,「芙蓉」 其訛稱也。其嶺斗峻險隘,為濡須往來孔道。明萬曆初,即其地構守望軒三楹,邏卒與僧人居之。後為真武祠,前為小憩所,以息肩行旅。置民田二十畝,山二段付僧,以為過客茶湯之施。後僧人增置作芙蓉庵。憑高視下,曲徑層嵎,大足為游觀之所。

朝陽庵 在浮穠山之西,石壁山下,僧廣昺建。邑貢士陸龍騰聯云:「石瘦雲肥,時看鹿蹤來竹戶;人幽山僻,莫教漁艇問桃源。」

《興龍庵 》在南山天倉嶺,東近張家山,西近凌家山,特在眾山深處。

觀音庵 :在南山糞箕腦,與圓通寺東院相近。邑民滕邦興、僧廓然仝建。

懷秀庵 在大秀山下,箐篁深峭,林壑繚曲,足供幽賞。緣俗僧貪利,伐松斬竹,今一望蕭然。「懷萃」 庵 ,在項家山內,離城一十五里。

子房庵 一名白雲庵。舊《志》云:「在白雲山頂。庵前古石刻四言詩尚存。輔佐炎劉,嘉謨嘉猷。圯橋授受,進履情投。除暴滅秦,為韓,報讎此地亡楚,帷幄運籌,解組求退,從至人游,住茅辟穀,白雲山頭。草衣木食,樂以忘憂。世世相續,萬世無休。」 旁有「道古一歷」 ,《自序》等字可疑。明萬曆間重修。後為真武殿,前為子房庵。

雪峰庵 在子房庵山下。元延祐間創,因兵廢。明洪武間重修。崇禎末兵廢。

皇清又重建。

香嚴庵 與「雪峰庵」 相近,山逕盤曲,上有清泉,修竹,古木槎枒。泉中石可為硯,其質與「龍尾石」 相似。

延壽庵 在任家山衖內,明天啟間建。茂林修竹,山可種茶,每年庵僧擅其利。

「藥師庵 」 ,在仙人洞後,藥師蕩內,明季建。「淨度庵 」 ,在土木衖內,近桃花嶺地方,明末建。山甚幽僻,有林泉之勝。

水月庵 在雞啼河真武殿側。

九龍庵 在石次橋上首九龍山,頂面廬江,白湖、焦湖在其右脅,高望遠眺,居然名勝。

龍泉庵 在開門山左側。山嵎,憑高俯瞰,茂林陰翳,亦一勝境。

廣濟庵 在相山下,葫蘆山頸,為舒廬濡皖通衢,建茶庵于此濟眾。

萬壽庵 在郭孔山中,井峰山內。其山周圍三面特空,其中為庵基,原名「孔家庵」 ,因孔姓不逞橫占,縣令聶某改贈今名。以上俱在湖南。《甘露庵 》在萬家山左側,離城約二十里許。以下俱湖北庵。

彌陀庵 在縣治西十里龜頭山東腳下。「西峰庵 」 在小獨山西側,去縣三十里。明末頹,今復修建。

下閣鎮地藏庵 明崇禎二年,僧人宏偉與其徒圓德募眾修建。

《分路鋪福勝庵 》此地曠遠,十五里無居人,古鋪全圮,早夜行旅不便。自于此地建庵,稍有數家,依庵結茅以居,煙火相望,鋪遞有人,公私兩便之途也。庵凡三進,僧房廚舍俱備,可以久賴焉。

峏山最乘庵 離縣五十里餘,原名「楊家庵。」 柘皋大慈庵 在鎮東,樓殿宏敞,居然名剎。《直指庵 》在柘皋鎮南三里,僧人石耕重建。《白衣庵 》在柘皋鎮二里,明崇禎年建。

華嚴庵 :在中垾地方,明隆慶二年建,離城三十餘里。

古人庵 在東黃山包家坊地方。山石嵯峨,泉聲滴瀝,庵外有石洞、石床等景,亦一勝觀。今更增建樓房,培植松竹,益臻名勝。

黃山法華庵 ,土人湯氏鼎建。內有古銀杏一株,圍近三丈;近植杉木數千株,圍二尺餘。「黃山延壽庵 」 ,邑人蕭門班氏建。施田種二石,永為香燈之資。

永乘庵 在仙里墩旁

指南庵 :在西鳳山東,明崇禎年建,頗備幽棲勝概。

楊公庵 在柘皋鎮。鎮中凡祈雨澤,皆于此處。明隆慶年,謝氏募建,以鎮風水。

棲賢庵 ,在柘皋翟家灣,善人翟明之建。「沙澗河觀音庵 」 ,河源甚淺,頗遠,居民自建此庵,往來者有憩足處。

「普濟庵 」 :原在小佛嶺上。因年荒頹,圮邑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