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5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相山寺 即林泉院,去縣南一百里,在南山之中,宋開寶四年創。高宗嘗幸其處,敕賜「教忠禪院。」 其山名「相山」 ,以王之道得名。之道為宰相後,歸老于此,即葬于其山巖。明洪武間重建。今王相墳已被發掘,州中豪民葬其處矣。

金城寺 在巢之西南界,去縣一百里。世傳魏武帝築城開壕,以禦孫權,故名。元魏丙午,有浮屠曰「善詢」 者,因創寺。其地歷晉、隋、唐、宋,興廢不一。元延祐間,塔見存。明宣德丙午,有僧淨觀募眾鼎新修建。

清泰寺 在縣東南磨旂墩邊,去縣二十里,宋景定二年創,明洪武天順間重修,殿廊俱備。《大千寺 》在縣南白塔鋪山岡,今廢。

明覺寺 在縣東南龜山後。昔曾圮塌,今重建。後有「藏經樓」 ,「寺」 四字基址多為民占,今失攷。濡須寺 ,在龜山上,原有塔關,係合邑風水為巢之巽峰。山頂有井。明崇禎末年寺圮廢,塔僅存。今寺重建,塔又毀。

定林慈氏寺 在縣北崇善坊。梁武帝時建,宋淳化間重修。乾道中建「寶塔。」

明教寺 《舊志》載:在東南三十里,今無存。查原基址,在東、西兩關之間,為孫、吳屯糧之所。後創建寺久圮,有石碑存。

七寶寺 ,在七寶山下,不知何年廢。今《煙霞亭》亦廢。

大力寺 去縣北十里,在王喬洞東北。宋景定間創,明天順間重修。旁有大力泉,泉源石洞中,其深不可測,嘗有白龜出沒,又名「白龜洞泉」 ,味極甘。鎮巢有驛官魏姓者,深辨水味,以巢境泉水此為第一,金庭曲水次之。每雇人遠取此水釀酒烹茶,人或以金庭水誑之,一嘗輒知之。嘗于寺址掘得一碑,碑有詩。

白馬寺 在姚萇村,去縣東北四十五里。元延祐間創,明天順間重修。

上生寺 去縣北五十里,近黃山地方。元至正間創,明洪武間重建。存有大石磉并古井二眼。永樂時重修。

羅漢寺 在柘皋鎮,宋開寶二年建,古塔現存。僧鑒虛有戒行,年近八旬,士大夫禮貌之。鳳凰寺 ,去縣西八十里,在黃山前,當沖有大墩高數丈,周圍一里餘,寺踞其上,林木陰翳,亦一巨觀。元至正五年創,明成化年間重修。其地近金國公朝興墓。

竹城寺 即西鄉寶林院也,去縣西七十里,宋寶祐元年創寺,去巢湖數里。

尖山寺 去縣西北八十里,與仙人嶺相近。創自元至正間。明洪武正統間,相繼修理。

法輪寺 ,在白露河,去縣西六十里。宋紹熙間創,遺有石柱輪藏鐵鎖古塔。迄元元貞及明永樂、正統年,相繼修理。

觀心寺 俗稱「炯煬寺」 ,在鎮南橋頭。宋淳熙間創。明宣德、天順時相繼修理。

廣嚴寺 在縣西四十里。宋淳祐間創。明正統、天順時重修,旁有俞公壇。

銀瓶山羅漢寺 ,原在本山下,後廢,改為茅庵。其地多產藥物。

白業庵 在慈氏寺左,明萬曆間建。

準提庵 :在慈氏寺內。

靜樂庵 :在西隱寺內。

《圓通庵 》在西城臥牛山背,與西隱寺鄰。城市山林,自然幽靜。

青蓮庵 舊為「天王廟」 ,在鎮巢驛左首。

《自在庵 》在河南晏公廟後。

「慧日庵 」 即萬壽庵,在河南史家巷,為廬江、無為分路處。有茶亭,往來者暫此憩息。

弘証庵 在縣東門外姚廟後。

白毫庵 在放王岡前,去縣治七里。

五龍庵 在亞父山下,去縣東十里。明萬曆年間,居民陳懷孝鼎建。

福應庵 在鼓山上,明萬曆九年建。

抱書橋茶庵 名「觀音庵。」 康熙五年,僧普明見橋埂低下,常被水沒,募修橋路,并建庵施茶。「仁聖庵 」 在釣魚臺,今改為東嶽廟。

橋庵 ,在東關濡須塢口。

「楓香庵 」 ,在東關海子口,去縣五十里,今廢。《水竹窪庵 》,在方山南二郎衖地方,今為楊家庵。僧人種竹植茶,即其舊址也。

蔡家庵 「在竹絲窪。」

天池庵 在縣南白牡山上。宋無能祖師成道處。上有天池,大二畝許,故以名庵。殿宇久毀。

皇清順治十四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