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2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山也

打羅坪 ,在縣南二里。即縣治朝山也。

古城坪 ,在縣西二里諸葛古城。

大坪 在縣西二十里

茅坪 在縣西南五里長腰山下。

雞止崖 在縣西三十里。本名棲止,大關山之險至此方平,擔負者於此棲止。《寰宇記》為「雞心山。」 蓋「雞」 以聲訛,心以字訛也。

觀音崖 在縣西南二十里,地名「熟溪。」

龍洞崖 在縣北二里,傍水有龍跡。

飛來石 ,在山門寺殿前。高近二丈,周五丈,形若花朵,色青碧如鴿羽,號「太湖石。」 縣令許長源愛其瑰特,雨餘翠碧鮮潤,謂宛如天竺、羅浮飛來之異,因名。在新池中,無根。

雲峰石 在雲峰殿前。高丈餘,周四丈,奇峭若峰。亦云「太湖石」 ,石有根。

雷洞 :在瓦屋羅漢閣下,陡崖深不可測。春夏雷電聲在山下,風雨隨至。

魚泉洞 ,在縣西南百餘里白石河南北巖石罅中,對崖各一泉,長闊各丈餘,水漲輒有木葉魚流出,隨水而來,不計其數,居民常獲焉。八百洞 ,在縣東南三十里。

榮經水 在縣郭。北曰榮水,南曰經水。榮一出相公嶺,一出番境。經,一出瓦屋山,一出改丁河,一出汶川水。二水至縣東白起廟下合流,會碉門蘆山水,注出平羌江。舊《志》:縣白河川水,自蠻界羅喦岸西來,逗蒙山,豈和夷底績之和與?汶川水 ,在縣南二十里,俗名煙溪,源出邛崍馬耳,合菩薩溪入經水川。三水宛轉繞城,故名紫眼河 。源自西番境,經紫眼地夾相岸中流東南至大坪堡,與榮水合。

改丁河 在縣東南六十里。西自白石河,東自黑石河,合流達菩薩汶川,與《經》水合。古有改丁鄉,故名。

板橋河 在縣西北十里。邑人曾為板橋,今變水道,即「榮水」 也。

青竹溪 在縣西五里。自長腰山東流繞縣後,與榮水合。宋慶元初,邑人孫伯何隱居種竹於此,遂名。

祭風溪 在縣北三十里。源自龍遊山,流六十里,合榮經水。溪口有洞,時有風出。邑人每歲孟春祭此,以祈風和歲稔。

高橋溪 ,在縣北四十里,崖高數丈,源自邛崍,有二水中分,至此始合,而注《榮經水》。

菩薩溪 在縣南六十里。源出瓦屋,即改丁河合流入經水者,傍有普賢石像,故名。

雙溪 在縣東十五里

打虎溪 :在縣西三里。

濟人溪 :去縣治一里。

硃沙溪 在縣南二十里。

九龍溪 在縣東二十里。此處有鑿堰溝、打羅坪山地。

龍池 ,在飛來石側。有泉漾為水,池無盈涸。有龍君石像祠其上,傳為神物之宅。歲旱,汲泉水至野,祈禱得雨。

牛頭漩 在縣東三里

鹽溪溝 在縣東北十五里。

大溝 在縣北十里

深溝 ,在縣東北十五里。

觀音泉 :在太湖石側。

蘆山縣

百步山 在治北四十里,路多險阻,難行。始陽山 在治東十里,俗呼為「羅城山。」 西魏置始陽於此山,因名。

蘆山 在治東九里,隋以名縣。

崖缽山 在治西一百里。其山上下雲漢,莫測其高崖上有石缽,因名。

龍頭山 :在治東十里。夭矯如龍。

靈山 在治西北五里。《漢書》云通靈山,又云鏤靈山。山崇竦而林深阻,為通番要區。

龍門河 在治東北五十里。其水一自邛州九子山界西流,一自徼水外經冷砧河南流,會於金雞峽口,過魚喜河,入八步關清源河,至雅州入平羌江。

聖水 在治東十里,連筒引之,行一里許,伏流二三里,復湧出,分為五,因以「聖」 名。

老君溪 :在治南六十里。相傳老聃經此,今溪傍崖上老君像尚存。

湧泉 按《明一統志》:「在蘆山縣東北五里,泉水湧出,為居民灌溉之利。」

大渡水 ,按《明一統志》「在蘆山縣北四十里。」 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