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2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周公水 ,在治東四里。發源自瓦屋,經周公山下,故名之。

沬水 ,在治西五十里。發源蘆山,合羌江,流出岷山下。

羅帶水 《輿地紀勝》云:「自蘆山河之西來。」 白馬泉 ,在治北十里。

丙穴 有魚,赤色,味美不常見。《雅治八景》詩有「丙穴佳魚通地脈」 句。

「甘露井 」 在蒙山頂。

蘇公井 蘇洵攜二子謁雷簡夫,時廳右泉出,味甘美,因名。

白馬泉 在治北一百一十里。俗傳,昔有白龍化馬出,遊人逐之入泉,後取泉水禱雨,多驗。湧泉 在治東五里。

龍洞溪 :在治東十里。洞內有龍爪、鱗角形跡,人喧則雨,禱雨亦驗。

名山縣

蒙山 在治西五里。山有五峰,前峰最高曰上清峰,產甘露茶,常有瑞雲及瑞相影。見《禹貢》:「蔡蒙旅平」 ,即此山與州東蔡山也。

蓮花山 :在治北十五里。山有五峰,聳列如蓮花。

百丈山 :在治東六十里。上有圓穴百丈深,因以名山。

榮經縣

瓦屋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辟支佛道場也。山峻險,頂半上多風雨雲露,夏雨則劇寒,如冬八月即雪,梵剎皆以木皮為蓋。山有獅子坪、小天池、中天池、大天池、放光坡、菩薩溪、雷洞坪、頂心坡、羅漢閣、深坑、缽盂山、鳳凰坡、莎蘿三坪、海會亭。頂有金剛石、羅漢石、鴛鴦池、龍蹲石、虎踞巖、獅子巖、象耳巖,入夏,四方登陟者接踵。邛崍山 ,在縣東四十里,即九折坂,俗云獐懶坡,蓋謂獐經此亦懶行。下跨溪有忠孝橋,自橋而上約有十里,即王陽畏道、王尊叱馭處。山劇寒,產竹高節中,實堪為杖。《方輿勝覽》云:「山有邛莋來,故名邛崍。」 又云:「此即邛人、莋人界也。」 《漢書》「崍不從山,從邑為郲。」 今傳故志。

馬耳山 ,在縣東八十里,連瓦屋,四時雲飛,稍陰即雨。上有馬明王道場。馬明王即道家五顯,釋家伽藍,道家馬靈官之神也。原出此山,故名馬耳。

玉鳳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勢若鳳飛。有土主莊惠侯祠居其下,而侯即尹伯奇也。

孟山 在縣東二十里,俗名「孟坡」 ,諸葛武侯擒孟獲處。

銅山 ,在縣東三十里。俗云鄧通餓死,故名。後更名寶子山。《漢書》以為鄧山,《括地志》即漢文帝賜鄧通得鑄錢之所,及考蜀銅山,犍為、邛州亦有之,《志》皆稱為漢文帝賜鄧通得鑄錢處。《史記》專指嚴道,則此處為是。其在犍為者,通南安南屬犍為也。

曬經山 ,在縣北二十里。相傳唐僧三藏自西域取佛經於此曬之,未確。

自由山 ,在縣西二十里。山亙黎州,上出群山之表。

中峻山 ,在縣西五里,俗名「豆子山」 ,即縣來龍。峰巒特達。

遊龍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傍《榮經》水,臨碉門峽口之西。

樓臺山 俗呼「樓子崖」 ,在縣東南五十里,壁立頂平。

長墳山 即長腰山,在縣西南五里。

大關山 :在縣西八十里。勢極險隘,當西南夷要路。

小關山 ,西連大關,山險次之。山橫亙南北,頂鑿小關口,東西行者由此。

尖山 在縣西二里,一峰秀異。

石狗山 在縣西六十里。按《明一統志》以頂石形似之,故名。

雞冠山 :在縣西北十里。

五里山 在縣東三里

小坪山 去縣治西南半里,在中峻山下。大相嶺 在縣西一百里,古以為邛崍山,又為邛崍關。由箐口驛入深谷,約二十里,漸上,約四十里至頂,有漢丞相諸葛公祠。蓋公征南中經此山,聯亙接西南「瓦屋山,道險,依崖瞰壑,人馬不並行。冬積雪,入夏陰雨,高峰有風即雨,或雪,人語輒雨雹。自頂西南下,約三十里,其麓」 為「黎州」 ,迤西有「小相嶺」 ,

走馬坪 ,即詔赦坪,在縣北二里,即縣治所枕。